中國上星期突如其來讓人民幣升值,引發熱錢湧入亞洲貨幣,其中南韓圜與新加坡元均升近2%。在外滙升幅榜的首5位全屬亞太區貨幣。不過,面對美國利率似未見頂,加上日本不排除會干預滙市,美元兌日圓跌幅收窄。歐洲貨幣表現相對較遜色,英鎊更滑落近1.5美仙。
人民幣和馬來西亞元上周四宣布與美元脫鈎後,上周分別升2%和0.53%。其他亞洲貨幣也受青睞,韓圜全周勁揚1.81%,坡元漲1.65%,而新台幣和泰國銖均上升0.99%。澳洲元和新西蘭元同樣成為追捧對象,過去一周分別升了1.88%和1.66%。
有利南韓出口
德意志銀行(新加坡)外滙分析師貝治說,由於南韓、台灣及新加坡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密切,故韓圜、台幣與坡元最具上升潛力。南韓央行5月底發表報告稱,人民幣每升值一成,南韓出口值可額外增加24億美元(約187億港元)。
不過,外滙對沖基金TempestAssetManagement首席交易員卡魯索說,亞洲區央行應不會容忍本身的貨幣升得太多和太快。
在中國上周四宣布改革滙率制度當日,美元一度急瀉至109.88日圓,單日跌幅達3.02日圓,為3年多以來最急劇。但美元於上周五止跌回穩,全日反彈1.08日圓,收報111.33日圓。全周計算,美元仍跌去0.82日圓(0.73%)。
歐元全周升0.25%
歐元亦遇上回吐壓力,從上周四的1.2255美元當天高位,降至上周五的1.2065美元,全周只累升0.30美仙(0.25%)。瑞士法郎兌美元則跌去0.08%。
Manufacturers&TradersTrust首席交易員泰勒指出,中國踏出改革人民幣的第一步,不代表其歐元儲備會即時大增;而歐元未能把握機會守住1.22美元關口,觸發獲利沽盤入市。
在各隻主要外幣中,英鎊走勢顯然較劣,全周累跌1.31美仙(0.75%),挫至1.7389美元,創下2003年12月初至今第3低收市價。英國近日深受恐怖襲擊陰霾困擾,加上英倫銀行4名政策委員支持減息,增添鎊滙承受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