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有機會接觸幾位來自名校的高中學生,他們學業成績甚佳,求學態度也好,乃是可造之才。當筆者問他們將來的大學選科時,大家不約而同的說不會選擇電腦或電子工程等資訊科技學科,傾向進入商學院或理學院等。
商學理學院受歡迎
曾幾何時,電子工程和電腦科是高中生尖子的首選,這些學系盡收成績最好的學生。今日情況已經完全改觀了。據報載,現在大學聯合招生競爭最激烈的學系,竟然是天天說被一筆過撥款趕絕的社會工作系;另外,筆者翻開報章刊載大學聯招的情況,某大學的訊息工程學系幾近「逢報必收」,學位共有116個,BandA報讀人數只得98個,是該大學最欠競爭的學系。
這是「全球化」的現象,科技強國如美國也有類似問題。據網上報章引述研究機構ComputingResearchAssociation的調查,在2000至2004年間,有意主修電腦科學的大學生減少六成,而現在較八十年代的高峯期更減少了七成。
發展中國家人工低
無他。資訊科技已經難再成為高增長行業,科技創業也並不會比其他行業容易,更重要是科技不是一種金融、旅遊或地產般的本地行業,就算你有幾高技術水平,在中國、印度、愛爾蘭或者其他正冒起的國家,有比你擁有更高技術,但人工成本更低的專才。資訊科技愈發達,將工序外判的成本便愈平宜,這也鼓勵企業作全球性人才「採購」。
不過,資訊科技的發展不會走回頭路,在工商業的應用只會有增無減,市場對人力的需求仍然會繼續。長此下去,本地人力供應有限,需求卻持續,終有一天可能出現需求與供應失衡。至於是否需要進一步輸入外勞?由於這個問題的「市場訊息」透明度低,公眾對此難以充份掌握,單靠自由市場不能解決問題。這個課題需要我們的人力規劃當局仔細研究。
資訊科技無「錢」途?
日前,筆者看見報章一篇名為《資訊科技員工「錢途無限」》的文章,內容指有一成資訊科技及電訊企業僱用年薪超過100萬元的僱員,就算是會計文員平均年薪也有23萬元,而最高薪的員工是銷售經理或人力資源總監。原來,讀資訊科技也無甚前途,資訊科技企業最高薪者永遠不是工程部主管。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