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低於實際速度<br>修例規限車速表

不能低於實際速度
修例規限車速表

【本報訊】現時法例容許汽車的速度表的準確程度有一定的偏差,表上顯示的車速可能低於實際車速,造成「超速陷阱」。運輸署計劃修改法例,規定汽車速度表顯示的車速不准低於實際車速,與最新國際標準看齊。 記者:麥志榮

運輸署發言人表示,由於機械的速度表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早年制訂的車輛構造規例規定,汽車以超過每小時十五公里以上行駛時,速度表顯示的車速準確程度可以有正負百分之十範圍內的偏差,即可高於或低於實際車速百分之十。
發言人表示,若速度表經常低於實際的車速,可能會給予司機錯誤訊息,令司機無意中觸犯超速法例,所以最新國際標準已規定速度表的偏差必須在正數範圍內,即速度表的顯示車速不准低於實際車速,只能相等或高於實際車速,該署亦計劃修訂本港的有關法例,訂立新的速度表偏差標準,規定速度表只可等於或高於實際車速,新建議會諮詢汽車業界,暫時未定實施日期。

幾類汽車易出偏差

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一級科學主任盧覺強表示,汽車的機械速度表通過波箱一個齒輪而換算出車速,齒輪日久有損耗,便可能導致速度表顯示的車速慢於實際車速,另外,汽車若換上較大的車胎,亦可以在波箱轉數不變下令實際車速變相加快。
他表示,駕駛人士若要測試速度表是否準確,可選定一條已知距離的直路,按速度表維持固定車速行車,記下所需要的行車時間,然後根據距離與時間計算出實際時速是否有差別。
香港右軚汽車總商會創會會長羅少雄表示,有幾類汽車的速度表較易出現較大偏差,一是曾經撞車的汽車;二是改裝車,尤其是改裝了引擎、避震及車胎等;三是並非為亞洲市場而設計的汽車,若輸入本港行走,亦會因本港路面不配合而令速度表有偏差,這些汽車都應該重新調校速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