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兒成材雙親耗心力

望兒成材雙親耗心力

【本報訊】一個神童的誕生,父母的支持必不可少。趙頌熙生於中產家庭,父母每年花約八萬元,讓他北上深圳學習打乒乓球,由五歲至今年十一歲,估計已花了約五十萬元,趙父在頌熙獲香港乒乓總會羅致前,他每晚陪兒子到體育館練習。兩人花了大筆金錢及無數時間在兒子身上,目的只是培育他成材。

逢周末往深圳練波

頌熙有一個姊姊,比他年長逾十年,目前在澳洲生活,因此趙先生兩夫婦可以專注培育他。在頌熙讀幼稚園低班時,趙太更辭去月薪逾三萬元的會計工作,改當全職媽媽。
趙太的主要工作,是逢周六及周日帶頌熙到深圳跟國內教練學打乒乓球,「國內乒乓球水準高,都係啲退役運動員做教練。」另一方面趙太也很會精打細算,「香港教練一個鐘要幾百蚊,但深圳只係一百多蚊。」每次頌熙會打五至八小時,趙太坦言每次費用要一千元,每月便要六至八千元,估計這些年來已用了約五十萬元。
在電子公司任製作經理的趙先生,初時每晚會陪頌熙到體育館練習打乒乓球,後來他參加了乒總的計劃後,他便改當兒子的心理輔導員,從旁鼓勵。趙家一家幾乎不看電視,而頌熙也只是做功課才用電腦。
喇沙小學校長鮑陳慧兒指出,每名兒童一定有某方面的潛質,所以學校要學生學習一體一藝,而最重要還是家長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