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上聽到一位外國語言學家說,字音跟字義可有點關連。他舉了幾個例子作說明,證明他的理論站得住腳。
我想起唸〝large〞那個英文字,嘴要咧得挺「大」。唸〝small〞,嘴倒要抿着,豈不是「小」了一號?兩個字的發音,可不是都跟字義有點關連?唸中文的「大」和「小」兩字也一樣,真夠意思。
《漢語趣譚》記述老舍一樁軼事,也真夠意思。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日本的漢語課本把老舍的《寶船》選為當中一篇範文。有日本朋友問老舍,文中一句「開船嘍」,語氣助詞為甚麼用「嘍」而不用「啦」。
老舍說他把這句話反覆讀了幾次,發覺用「啦」字嘴張得不大,音域狹、拖音短、聲音輕,何況用「啦」字句一般只對一人說話。「開船嘍」倒是向大夥兒喊的,「嘍」要你張大嘴說,送氣不受阻,聲音更宏亮圓渾,當然貼切自然多了。
旁人看來閑常得很的一個字,老舍卻不肯輕輕放過,能推敲出一番道理來,實在不由你不拜服。
這讓我想起了中外的粗話,如英文的〝fuck〞,法文的〝foutre〞,中文的「操」,說時都莫不送氣。正因為說粗話能讓你消消氣,哪能抿着嘴說不送氣?字音與字義相關,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