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職位的競逐,是曲終人散了。在約半數合資格選民出來投票後,台北市長馬英九,以大比數勝了立法院院長王金平。隔岸觀「火」的香港人,很多知道「小馬哥」在香港出生,很多說他是個「帥哥」。至於說這選舉背後有甚麼意義,大家都不感興趣。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我不這樣看。
從總理倡導革命開始,興中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黨員人數當然有增加,總理始終只有一人。如果孫先生不是英年早逝,這個總理看來他還得當下去──儘管那不是全黨公推的。
也難怪。當年給他設計黨組織的,是蘇俄派來的顧問。國民黨的整個結構,基本上是摹仿布爾什維克的──說列寧黨吧。重大決策,中央委員會指揮,而裏面的常務委員,更是決策核心。為了革命,權力當然要集中。那是蘇俄的經驗。
總理逝世後,總裁「繼位」。總裁是誰?當然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為了推崇中山先生,總理一名不得再用。寧漢分裂後,總裁一枝獨秀,縱使軍閥還沒有削平。蔣介石當了總裁,真個是誰與爭鋒?為了革命,只可以有一個黨、一個領袖。領袖,不必選的。
抗戰軍興。國民政府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當然是中國國民黨總裁兼任。於是嘛,總裁一名上面,更有「委座」、「鈞座」等尊銜。外國人不來這一套,只叫大元帥、大統領。日寇投降後,說是行憲了。既然是行憲,當然要選舉。行憲後的總統副總統,是「選」出來的。那總裁呢?不是選的。實權,卻在他手。
國府遷台後,老先生仍然是總統、總裁一身兼,直到他去世。然後,總裁一名,也跟總理一樣,不得再用。以後的蔣經國、李登輝等,都叫主席。連戰算是比較開明;可他的黨主席,也不是全黨公開競選的。
按着組織、結構、歷史背景來說,中國國民黨是個革命政黨;雖然,實際上說,她離開了革命宗旨,已經好些時日。但黨主席一職,是全黨黨員投票選出的,這是破題兒第一遭。標誌着中國近代歷史上,最老的政黨,終於正正式式成為一個民主政黨了。
從組織上說,中國共產黨,是國民黨的雙胞胎。兩黨的基本結構,沒有很大的區別。當然也是個革命政黨了。從民國十六年國民黨清黨運動開始,共產黨就走上武裝鬥爭的道路,當然要強調鐵的意志。
為了黨指揮軍,權力是牢牢掌在黨主席和總書記手中。毛澤東有生之年,從來是主席。是不是全黨公開選的?當然不是。總書記呢?也不是。黨的主席,權傾朝野,連國家主席也可以給他迫害致死。當然是黨高於國了。
五十年代以前,中國共產黨和其他小黨派(像民主同盟),就挖苦國民黨,說他們黨國不分,毫不民主。有沒有說錯?沒有。就是到了台灣,很長一段時間,也是那樣。自從開放黨禁以後,國民黨就得跟其他人競爭,再不能黨高於國。選舉公開,國民黨輸了,就得乖乖把政權讓出來。中國人的民主實驗,總算開了花。初開的花,並不一定能美麗綻放;假以時日,上了軌道,會有好看的。
今天,坐在北京的老人家,當年嘲笑南京的國民黨人。今天,誰嘲笑北京的共產黨人來了?起碼,經歷了世紀滄桑的國民黨,教自己脫了胎,換了骨。起碼,再沒有總理、總裁高高在上;主席,也得讓全體黨員選出才行。在近代中國政治史上,這不能不說是頭等大事,縱然國民黨不是執政黨。
這會給中國共產黨帶來甚麼衝擊?我們不知道,也無可預測。如果中國人民都看到這一幕,他們會怎麼想?當中國共產黨恭賀馬英九當選時,她明白這個選舉背後的意義嗎?會不會有一天,中國共產黨主席,是全體黨員選出的?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