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上月錄得七年來最大通脹升幅,而人民幣升值勢令內地進口食品及貨物加價,小市民負擔更沉重,但兩間電力公司更帶頭加價,獲准在未來三年每年均可加電費約百分之三,各界批評兩電在現行利潤管制協議結束前盡量牟取暴利;環保團體指摘電力公司無企業良心,只顧加價而不全力減少排放污染物。 記者:羅偉光、陳健文、陸羽平
根據港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行政會議上月底通過兩電新一份財政計劃,當中港燈○四至○八年資本開支約一百二十億元,中電未來三年資本開支是二百四十億元,兩電的資本開支均包括環保支出及分別興建兩台具商業規模,約八百千瓦的風力發電機,但兩電不能如期於二○一○年達到港府規定減少廢氣排放量目標。
按兩電資本開支額計算,港燈預計未來三年每年平均加電費逾百分之三,高於政府預測的中期通脹率,同期中電每年平均加電費則低於百分之三,至於實際加幅,港府與兩電每年商討後才作決定。
減少排放廢氣未達要求
中電策劃總監陳紹雄昨表示,資本開支中約三分之二投資於輸電及配電設施,其餘主要作安裝環保設備,對於廢氣排放上限未能如期達到環保署要求,他反指港府訂立的目標事實上很難達到,他聲稱中電的廢氣排放量已「好低」,該公司估計最快要二○一二年才達標。港燈董事總經理曹槃森稱,一百二十億元資本開支包括擴建南丫島電廠及為舊發電機組加裝環保裝備,該公司最快於二○一一年才達到減少排廢目標。
學者質疑兩電資產膨脹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港府提交的兩電財政計劃資料不足,難以評估兩電資本投資額是否符合市民利益,他又說從兩年財政計劃可見,兩電以往採取的環保措施,根本不能有效減少排放懸浮粒子及廢氣,日後還要加電費由市民負擔環保設施費用,對消費者不公平。
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林本利質疑兩電投資額過大,增加市民負擔,「未來幾年兩間電力公司都冇新發展,主要係輸電及配電設施投資,亦沒有新發電廠興建,但資產就膨脹得好厲害。」
民間監管公用事業聯委會發言人蔡耀昌反對兩電計劃未來大幅加價,他指港府正與兩電就○八年後利潤管制協議談判,質疑兩電趁利潤管制協議結束前,增加資本開支牟取暴利。
政府被轟不符公眾利益
環保團體指摘港府縱容兩電不盡力減少排放廢氣,綠色和平氣候變化及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張韻琪批評,兩電沒有誠意推行環保措施卻只顧加價,「只要立即推行風力發電,據外國經驗,最多三、四年就可達到商業效益,可立即減少排放廢氣,點解唔做呢?」地球之友助理總幹事劉祉峰稱對兩電不能於二○一○年達標非常失望,行會通過財政計劃不符公眾利益,「個夥計都未做好份工,就加佢人工,完全唔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