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兒子把長期患病母親推落海,擬一同求死的倫常悲劇,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不少需照顧長期患病長者的市民稱,政府支援不足,令他們倍感壓力;有人更建議讓長期病患者「安樂死」,社會福利署強調為人子女者有需要時可向社福機構求助,以減輕負擔。
上述倫常悲劇引起不少家有長期病患的人士共鳴。市民Annie昨致電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由於政府支援不足,她十多年前辭職,全天候照顧患病家人,所以建議當局安排醫生上門出診,減少病患及其家屬舟車勞頓的麻煩。
七十一歲蘇婆婆,丈夫中風,長期卧床,女兒在庇護工場工作,不能照顧父親,她本身又患有青光眼和高血壓,曾向社福機構及區議員求助,但都幫不上忙,令她十分彷徨。
自言是中產階層的朱先生說,母親患病需入住老人院,經濟負擔甚重,令他婚後不敢生育,他慨歎「久病床前無孝子」,令人無奈。
長期病患家人心力交瘁
市民蔡先生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稱,被推落海老婦百病纏身,親人又無力照顧,當局應容許安樂死。梁先生說,應投入資源給有生存意志的人,政府應鼓勵尊重生命。
任職文員的陳太向本報稱,丈夫於九九年肝癌逝世,母親則患老人癡呆症及牛皮癬,家有兩名病人令她心力交瘁,但她始終沒有想過輕生,並認為最重要是一家人團結互相支持,分擔壓力。
社署高級社會工作主任張林淑儀說,理解為人子女者照顧長期病患家人遇到的困難,他們可申請暫託宿位,給自己時間休息,該署也會向有需要者提供情緒支援服務。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譚耀宗稱,政府應改善長期病患長者的情況,社署則應盡早為長期病患長者提供心理輔導。善寧會發展總監陳丘敏如說,一些長期病患聲言尋死,其實是向外發出求助訊號,親友應多注意他們的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