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董下曾上,香港政治形成新格局。
大政方針,中央表明會過問。去年就政制發展釋法,是主動干預港政的大舉措。撤換董建華是又一例子。
香港人很現實,知道與中央鬥是螳臂擋車。對中央的不滿,可能以言論宣洩,但最後多數是無可奈何。而中央干預港政亦未必一定引起民怨,撤換董建華反而令民心舒暢。
中央對港新的大政方針之一是社會和諧和團結,因而中央政府也好、特區新政府也好,正有序地、漸進地改善與民主派和其他反對派的關係。
上述種種使特區政治由一度激情漸變平淡,這符合社會願望、有利政府施政和經濟活動,更使香港不為中央「添煩添亂」,使中央能集中精神處理日益複雜的國際關係。
在這種形勢下,○七、○八年的政制改革亦漸成冷門話題。○七、○八年實現普選已經無望,些微的所謂改良對市民的民主權利無大意義。
想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朋友,必須構思在這種新形勢下的新對策。特區八年的慘痛教訓,使港人對民主有了新的覺醒。今年七一遊行的人數,或許比去年和前年大幅減少,但回想若干年前,在民怨不沸騰的背景下所搞的民主遊行,一般只有一二千人。民主積極分子的數目,已經以數以十倍的比例激增。如果民主派搞手聰明一點,日後在七月一日以紀念晚會的形式,肯定人民力量的歷史成績,也許可以成為「六四」以外港人的另一個集體「政治回憶」。
但向前看又怎麼樣呢?
第一,應該利用新政府追求團結與和諧政策所帶來的空間,增加與政府的協商與妥協,擴大民間參與決策的機會。
過渡期的最後幾年,彭定康出任末代港督,激發民間參政意欲,以壯大回歸後抵抗極權或集權的力量。無論港英當時的民主化政策是真心還是假意,對香港始終是進步的影響。亦正因為市民在九十年代有了明顯的政治覺醒,才會在回歸後,對特區政府施以嚴厲監察。
其次,通過公眾關心的話題,繼續壯大公民社會的力量。年前保護海港運動,便是成功壯大公民社會的好例子。共建維港委員會的成立及吸納了多位民間團體的代表,是公民社會發展的成果。
其實香港的規劃和土地運用問題多多,並不局限於海岸線。民主派和民間團體也能在各項政策問題上多加苦功鑽研,提出紮實的另類政策以號召民眾,可以在這些政策環節內逐步擴闊公民影響決策的空間。
長遠來說,民主派與民間團體必須吸納和培養大量人才,才能使市民相信香港的長遠希望在他們身上,而不單是依靠他們來當反對派以牽制政府。
現時民主派與民間團體似乎人才不彰,是因為不願就問題作深入和尖銳的辯論。沒有新思維、沒有新動作,就不會吸納新人才。未來一兩年可能是政治較為平靜的歲月,但不也是一個適合的時候多做點反思和辯論以探索香港的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