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稅平安:稅局揀調查對象有依據

稅稅平安:稅局揀調查對象有依據

上幾個星期,我們談到有關稅局加強了打擊納稅人的避稅行為,究竟稅局如何選擇納稅人作為調查對象?
其實稅局選取調查對象時,並不一定是隨機抽查,而是有一定的資料來源來支持他們進行深入調查,以下是一些例子:
1.財務報告及報稅表
納稅人的報稅表可以提供很多資料,例如今年報稅表上,便要求納稅人提供有關關連公司的註冊地,如澳門或英屬處女島等。同樣在報稅表上,納稅人亦要提供納稅人的財務資料,例如銷售額、應收帳、毛利、佣金支出、管理及顧問費、員工及董事的薪俸等。
當稅局得到以上的資料,他們便可以利用電腦進行分析。例如:稅局知道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納稅人都不會在英屬處女島做生意。如果稅局從報稅表上得知納稅人和一間英屬處女島公司有關連交易,他們便很想知道,該處女島公司的收入來源是否源於香港。
稅局亦可利用電腦作出一些會計比率的分析,例如毛利率、應收或應付數期。如果某行業在某課稅年度的平均毛利率是20%,稅局可以根據內部資料找出該行業那些納稅人的毛利率是低於10%來進行調查,因為他們想知道,納稅人的毛利為甚麼比同行為低,是否有少報收入或報大支出等情況?

而財務資料中,有關佣金支出、管理費和顧問費,稅局一向都會對這些支出進行跟進,因為要確定以下3點,包括這些費用是為了產生納稅人的應課稅利潤而支出的、收款人是誰,和這費用和納稅人所得到的服務相比是否偏高等。
除了報稅表外,納稅人的財務報告亦可提供很多資料,例如納稅人的業務有否改變。本來貿易公司有很大的生意額,後來因改變為服務公司,提供會計及一些後勤服務,所以報一個較少的服務費。財務報告裏亦需要透露有關關連公司的交易,財務報告上的稅務準備,亦是一個選案指標,例如納稅人在沒有關連交易時,稅務準備是溢利的17%,但當納稅人有關連公司交易後,集團的稅務準備只得8%,稅務局便想知道為甚麼有些利潤不用作準備,及納稅人是否有避稅安排。

2.網頁
稅局在正式向納稅人調查前,他們亦會瀏覽納稅人的網頁,因為有很多時候,納稅人都會在網頁上透露有關自己的生意運作;亦曾經有納稅人將所有對員工的政策放在網頁裏,所以稅局就很快得悉某些員工的福利沒有報稅。
3.上市招股書
稅局可從這1份文件得到很多資料,包括有關納稅人的一切運作,如所有關連公司的業務性質、集團的稅務準備及董事和高層人員的福利等。
4.舉報
舉報一向是稅局審核個案的主要來源,例如會計人員知道納稅人的稅務安排及實際上公司的運作,並沒有依從安排來進行。有時如果員工被解僱,亦有可能向稅局舉報。
5.遲報稅/沒有就稅局的提問作答
如果納稅人經常遲交或不填報稅表,亦會引發稅局進行審核。同樣地,如果納稅人對稅局的提問遲遲不答,或有意地誤導稅局,亦會引發稅局審核。
以上只是一些可引發稅局審核的情況,讀者如有不明白,可向專業人士請教。
洪宏德 羅兵咸永道稅務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