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在本月初開始,定出縮窄股價在30元以上股份的最低上落價,例如滙控(005)由原本的0.5元買賣差價,改為0.1元買賣差價。筆者覺得,此舉對用家(即投資者)來說是利好的,好像滙控,相信以前曾買賣滙控的朋友,經常遇到一個惱人問題,就是個別外資大行常以大盤,如壟斷般排在買賣行列中,小投資者假如想吸納滙控,要是排隊,便要排在數百萬股之後,通常輪到閣下買到,都不是甚麼好結果,因為大都是當大戶「隊」落來才有的結果,後果是股價會進一步下挫。
至於另一途徑便是「心有不甘」又無奈地「畀多5毫子」買入,可是隨後察覺形勢不妙時,投資者欲即時沽售,卻又要「沽平」5毫子,才可脫手,所以筆者一向最不滿這些大行的「壟斷」行為,令投資者增加成本。隨着大價股的買賣差價收窄,上述情況好像亦隨之消失了,最好是港交所稍後進一步效法紐約交易所(NYSE),以1仙為買賣差價(pennyincrement)。
筆者認為買賣差價收窄,對投資者來講是利好的,但對莊家或大戶又如何呢?由於港交所在本月初才推出收窄部份股份的買賣差價,故真正影響及好處,暫時仍言之尚早。反而美國在2001年初已開始逐步採用以一仙為股份之差價,其影響相信已大致浮現。
現年74歲的JimMaguire原是紐約華爾街某證券行的老闆,在美國股市打滾了50多年,早前他將其股票行及十多個NYSE的經紀牌(NYSEseat)出售,因而獲得2億多美元,故近年他已可悠閒地享受退休生活。讀者可能奇怪,為甚麼無端端講起Maguire?
美國例子可借鏡
因為Maguire是近年美國股票市場,其中一個極力反對將股份買賣差價收窄至1仙的市場人士,Maguire在過去3年,由華爾街一直到華盛頓,不斷游說有關人士,將股份買賣差價再度擴闊,因而被傳媒報道,可是綜觀近期的情況,Maguire好像沒有甚麼成效。
根據Maguire的資料,隨買賣差收窄至1仙後,NYSE的每宗交易股數由原先的平均1187股減至不足500股。同時,大手交投(large-blocktrade)亦由原先佔總交投的51%降至只佔32%。市場原先預計買賣差價收窄後,可令股市交投更為暢旺,但觀乎近年美股的情況,大市交投反而萎縮。Maguire指出,買賣差價收窄後,令股份的莊家(合法的)及大戶炒家難以從中運作,因而令交投減少。
據一些MarketMaker指出,差價收窄了,亦令他們較難大幅推高股價。不知這是否近日大笨象好似食滯般,停滯不前的原因?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