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門」為何無疾而終?

「第三部門」為何無疾而終?

司徒華

在社會政策方面,練乙錚在《浮桴記》,只着重談了「第三部門」。對這個問題,他從階級矛盾入手去談。
他引述西方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認為都沒有忽視階級分析和階級矛盾,只不過主張以消弭和緩的方法去解決,而不是鬥爭、革命、一個階級吃掉另一個階級。貧窮不均、階級利益衝突、社會矛盾,是必然存在的。解決的辦法是:在自由經濟和民主政制的大前提下,透過市場自然調節和財富再分配政策,去調和,去使其不至於愈來愈激化,以致爆發動亂,衝擊社會的穩定。
我以自己在這方面的貧乏知識,再以自以為是的簡淺的比喻,去解釋上述的理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着階級,粗疏地說,分上、中、下層,收入和所擁有的資產,差異很大,例如6、3、1之比。又假設,整個社會生產出來的財富是100,便各分配所得的財富是60、30、10。在自由經濟的推動下,整個社會生產出來的財富,會不斷增加,倘又假設增長至200,分配比例雖然不變,各階層所得,便變為120、60、20,也都是各有增長的。如又在稅收、社會福利等財富再分配政策下,上層變為120-20=100,下層變為20+20=40。這樣,各階層不但都有增長,生活有所改善,會皆大歡喜,而且略為減少了感覺上的懸殊。階級矛盾因而得到和緩,社會保持了穩定。

為甚麼自由經濟和民主政制,是兩大前提呢?因為自由經濟才能促進生產、增加整體的財富,促進階級對流;民主政制才能反映民意,給執政者壓力,去採取這樣的政策。
共產黨的原教旨主義理論,卻認為:資本主義的原罪是生產工具私有制,階級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無產階級必須起來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共產」,取消私有制和自由經濟,實行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
一百五十多年前,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信誓旦旦宣稱:資本主義必定滅亡,無產階級必會在全球勝利。但資本主義不但沒有滅亡而更興旺;反而,在上個世紀,奪得了政權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歷史的考驗下,不是垮了台,就是變了質。

兩種對待階級矛盾的理論,到底哪一種正確和經得起考驗,不是已昭昭在目嗎?
練乙錚在《浮桴記》記述,領導中央政策組的鄭維健,建議在社會上建立和發展「第三部門」。所謂「第三部門」,就是在政府管轄和市場利潤原則支配之外,組織民間團體和活動去解決社會問題。最初由政府支持,再立例讓社會資源不經政府而流入「第三部門」,讓其獨立自主。我猜想,不知是否像回歸前,差餉的一定比例撥歸市政局一樣。這是一個和緩階級矛盾的社會政策,這個政策,練是大力支持的,初期還得到董建華的贊同。但○一年底鄭離職,練變成孤掌難鳴,董卻彷彿忘記了。於是,這個社會政策和計劃,便無疾而終。
我認為這樣的結果,並非個別的人事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是一個發展民間力量的政策和計劃,而民間力量也就是公民力量,必定會發展成為推動政制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共產黨是害怕群眾和民主的。北京願意看見一個這樣的「第三部門」嗎?無疾而終的命運,是注定的。董建華初期表示贊同,這是他一時在政治上的無知而已。
(未完,待續)
──讀練乙錚《浮桴記》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