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心肺功能 快慢因人而異<br>跑步時可交談最佳步速

訓練心肺功能 快慢因人而異
跑步時可交談最佳步速

【本報訊】跑步可以訓練心肺功能,但年紀大跑不動也不用氣餒,因走路已可增進健康。有醫學界人士建議,剛開始散步的人士或年老體弱者,最好以每分鐘六十至八十步,最多不超過一百步的速度進行;而運動學專家則鼓勵市民在跑步時最好「搵個伴」陪跑,「其實一路跑步,可以一路講嘢嘅節奏就最合適。」 記者:盧文烈

台灣台大醫生兼免疫學博士孫安迪在《中時電子報》撰文稱,在跑步過程中,心肌出現強烈的收縮和舒張,令冠狀動脈擴張,增加冠狀動脈循環的血流量,因此可以改善心肌的供氧情況和心肌的代謝,從而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並令肺部吸收更多氧氣,同時排出二氧化碳,減輕心肌負擔。
不過,跑步必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運動量。孫安迪建議年輕人的運動量是以每分鐘的心率達一百三十至一百三十五次為標準,老年人最適宜的運動量是跑步時最高心率為一百七十減掉年齡;而在跑步過程中,如有頭昏、眼花、心悸、胸悶、氣促、嘔吐、兩腿發軟等情況,代表運動量太大,應該減速。

每周宜跑三至五次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則表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每周宜跑步三至五次,每次二十至六十分鐘,而跑步時最好找朋友及家人陪伴,「其實一路跑步,可以一路講嘢嘅節奏就最合適,一來可以訓練到心肺功能,二來唔會令到自己過份疲倦,影響第二日嘅工作。」
若沒有足夠體力跑步,走路也可增進健康。孫安迪補充,人到老年,肌肉萎縮、彈性減退、韌帶僵硬,便特別需要走路鍛煉,而跑步時身體負荷的力量為體重的三倍,步行則為一點五倍,受傷機率相對較低。

有助長者紓緩關節

孫安迪建議,剛開始散步的人或年老體弱者,最好以每分鐘六十至八十步,最多不超過一百步的速度進行;另一種是快步,即每小時步行五至七公里,步行時心率在每分鐘一百二十次以下,這種步行方式適合要求增強體質的人士。
家庭醫生方玉輝指出,年長人士若養成散步的習慣,將有助紓緩身體關節,但他提醒長者在散步時應穿輕便衣服,記緊帶水、帽及手杖。「最好去啲景色好嘅地方散步,每日行半個鐘頭,攰就坐低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