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嶽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香港的醫療服務在過去十五年有顯著改善,但這些服務並不便宜。由於香港稅基狹窄,過去十年醫療衞生的開支增幅令人憂慮。
現時的醫療系統令人驕傲,但我們亦不會忽視面前的挑戰。如果要繼續支持這個系統,就要用相當大部份的稅收來支付市民的醫療費用;怎樣以具成本效益的方法資助公營醫療系統,確保我們能繼續享有一個既方便又負擔得來的高水平服務?
現時的醫療系統十分倚賴政府撥款。市民過份倚賴公共醫療系統、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年輕化、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導致醫療成本不斷增加及對公立醫院服務求過於供等幾個因素,更令這系統不勝負荷。面對這些挑戰,醫療系統必須改變。
在今次諮詢中,我們先要探討日後的服務模式,當中涉及公私營醫療的定位、服務和合作,繼而考慮應當如何支付有關費用。我們誠邀公眾在諮詢過程中積極參與。
○四至○五年度的公共醫療服務開支,為三百零二億,佔政府經常公共開支的14.4%,以比率計是全世界已發展經濟體系中最高之一。如果現時的模式維持不變,到二○三三年,理論上一半稅收將花在公共醫療服務上。
現時,公立醫院照顧全港95%的住院病人,納稅人要負擔他們97%的醫療開支。私營醫療是我們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目前卻只照顧5%的住院病人,但就提供大部份的基層醫療服務。我們必須在情況進一步惡化前採取行動。
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今年三月重組,工作重點之一是檢視日後在基層、醫院、第三層及特別醫療的服務模式,確保妥善地把有限資源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市民身上。
委員會本月十九日發表了第一份報告,建議為公營醫療系統重新定位,重點服務對象是急症和緊急護理服務、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需要高昂醫療費用、先進技術和不同專科合作診治的疾病,以及培訓醫護專業人員。
委員會認為私營醫療機構應擔當關鍵角色,負責為病人提供全面、個人化的優質護理;為市民提供可供選擇的服務;為收入水平一般的市民提供能負擔的服務;吸引年輕人加入醫護專業;以及支援醫護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
委員會建議日後的醫療服務模式應包括下列元素:
1.市民有高水平的健康意識,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2.醫護專業界把保健和預防疾病視為首要工作,並以專業方式提供服務;
3.基層醫療系統能為市民提供可供負擔的家庭及社區醫療服務,促進健康和預防性護理;
4.醫院服務網絡分布各區,為市民在合理範圍內,提供緊急和第二層醫療服務;
5.長者護理服務、長期護理服務和康復護理服務均以家居護理為主,輔以社區外展和專業支援,並在各區提供療養和善終服務;
6.具備第三層專科中心和醫院,發展和滙聚專業知識、技術、特別設施和研究,以應付罕有疾病、重病或複雜手術;
7.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相輔相成,促進良性競爭及為市民提供更多選擇;
8.醫療融資模式足以鼓勵善用醫護服務;釐定使用者能夠負擔的合理費用,以公帑集中資助有真正需要的病人。
委員會就基層醫療服務和醫院服務,以及第三層及特別醫療服務的主要建議如下:
‧通過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強化基層醫療服務;
‧重視預防護理;
‧為使用公立醫院資源制訂更清晰指引,鼓勵家庭醫生擴大服務範疇,例如處理非緊急個案及照顧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
‧發展和加強康復護理服務,讓病情穩定的病人及早離院。
為推行上述改變,委員會建議促進病歷流通;制訂收費政策推動公營醫護服務達致理想定位;以及推行公眾教育,改變文化或價值觀念上對醫療健康的誤解,培養病人對本身健康的責任感,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我們希望聆聽你對這些改變的意見,共同創設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