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能把中產市民拒諸公營醫療外 - 盧峯

蘋論:不能把中產市民拒諸公營醫療外 - 盧峯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醫生昨天說,香港的醫療體制有如癌症初期,如果不進行改革,情況就會惡化。我們對於周醫生這個比喻實在大惑不解,因為不管從各項健康指數、從市民的預期壽命愈來愈長來看,香港的醫療體系不但一點不算差,甚至比很多西方國家還要優勝、表現還要好,周醫生怎麼認為香港的醫療體制患上癌症這樣的絕症,甚至可能要動「大手術」或「化療」消滅它呢?
香港的醫療體系不僅在服務水平、在服務表現上不輸於西方發達國家,在控制醫療成本、控制整體社會的醫療開支方面其實比發達國家優勝。根據代表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系的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OECD成員國花在醫療上的開支平均佔生產總值接近百分之九,個別國家如美國的醫療開支更佔生產總值接近百分之十五,而香港的醫療開支只佔生產總值不足百分之六。換言之,香港的醫療體系是以較低的成本、較低的開支達到跟發達國家相若的醫護服務水平。像這樣一個成本效益極高的醫療體系,怎麼在周醫生眼中變成百孔千瘡甚至患上絕症的制度呢?
當然,跟其他國家的醫護體系一樣,香港的醫護體系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大部份的問題都是醫療體制外的問題,都是資源的問題,例如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年輕化、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令醫療成本增加、市民對醫院服務需求愈來愈大等。

要處理這些問題、要讓市民衡量及討論有關問題,醫療融資、醫療開支如何分擔是不能迴避的、是必須跟醫療體制改革一併考慮的。
只可惜特區政府剛推出的醫療服務模式諮詢文件對醫療融資問題、對政府開支如何因應服務需求作調整幾乎隻字不提,更沒有任何較具體的方案。在沒有任何開支預計、在無法估計個人的醫療開支將如何變化的情況下,市民怎能判斷實行家庭醫生制的利弊、怎能決定公立醫院是否應只集中處理急症、重病及複雜病症、怎能分辨應否減少急症室數目……等。像這樣只談服務改革不談開支及融資改革的諮詢,怎麼可能得到實質的成果、有效的結論呢?
更讓人擔心的是,政府在諮詢文件中提出要為公營醫療系統重新定位,把公立醫院的重點服務對象定為急症病人、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重病或複雜病症病人、培訓醫護人員。我們不知道為甚麼諮詢文件特別列出低收入人士作為重點,可是香港的公立醫療體系是全民性的醫療體系,服務的該是所有市民而不僅是低收入人士或弱勢社群;更何況中產階層、中等入息市民的收入因經濟轉型已變得愈來愈不穩定,他們應付疾病所帶來的額外開支的能力也很有限,他們同樣需要公營醫療服務。政府有甚麼理由、有甚麼理據把服務重點放在低收入市民身上,而把中等入息的市民、中產階層排除在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