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光顧私家醫生 減公立醫院負擔<br>醫療改革被指放棄中產

鼓勵光顧私家醫生 減公立醫院負擔
醫療改革被指放棄中產

【本報訊】港府昨日公布的「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建議,本港未來的醫療服務模式,將會以家庭醫生及私營基層護理如二十四小時門診等為主,務求減少公立醫院負擔。未來公營醫療服務將主力照顧低收入及需要高風險治療的病人。立法會議員及病人組織批評政府把病人趕往私營市場,同時放棄照顧中產。 記者:梁洵瑜、張嘉雯、林社炳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昨公布由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提交「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在基層醫療、住院、高科技治療服務及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上,列出多項建議。周一嶽昨日以患癌比喻本港醫療服務問題,「𠵱家就好似係癌症前期,如果唔做任何嘢就會惡化。」文件諮詢期至十月底,年底推出醫療融資方案。

議員狠批:劫公濟私

在基層醫療服務方面中,文件重點倡議家庭醫學,同時鼓勵私家醫生開設二十四小時門診。市民一旦染病應先向家庭醫生及二十四小時門診求醫,毋須立即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普通科門診則集中為低收入及老弱人士服務,一般市民應光顧家庭醫生。與此同時,當局會考慮向私營市場購買醫療服務,暫未決定是以外判或其他模式推行。
至於未來公立醫院服務,對象只會是貧窮、老弱、需要高科技治療及緊急醫療服務的人士,當局期望醫院病床主要為病情複雜的病人提供短期住院服務,康復後病人可透過社康外展護理及鼓勵私營開設療養院,提供出院照顧服務,並會計劃增加公院收費,一些高昂的治療項目如肝移植等手術,會增收病人費用至成本的某個比率。
當局並會按現時公院急症室及專科服務的需求重新重組,如合併急症室及專科中心等。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佘達明表示,未來可能只有數間醫院如威爾斯、伊利沙伯及瑪麗成為尖端醫療專科中心,其他醫院只會提供第二層專科治療,如內科及婦產科等。
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批評,政府建議把病人推向私營醫療市場,將公營服務私有化「係劫公濟私」,狠批當局「唔係為市民創設健康未來,係創設貧窮未來。」自由黨周梁淑怡認為當局不應把病人「分為有錢同無錢咁簡單」,擔心中產人士會對建議感憂慮。

病人協會:不負責任

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反對政府向私營機構購買基層醫療服務,認為政府有意將醫療成本轉嫁巿民,是不負責任的做法。私家醫院聯會也擔心未必能應付突然增加的需求。長期病患者則擔心負擔不起公立醫院增收費用。
周一嶽強調,建議並非把病人「趕去私家」,也不會放棄照顧中產,政府未來不會減少醫療支出,「任何貧窮人士或者有病要醫嘅人,政府都唔會唔理。」

政府昨日公布未來醫療服務模式諮詢報告「創設健康未來」,內容集中火力把基層公營醫療服務私營化。

政府的醫療改革旨在令市民減少濫用公立醫療服務。陳亮華攝

政府的醫療改革旨促使二十四小時私家診所的設立。陳亮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