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法國政府於2月發行50年期國庫債券後,英國亦於5月仿效,後者見第一批長債有需求,遂於上星期再推出第二批總值22.5億英鎊之50年債券,可是反應卻異常地冷淡,據代表英國政府發債的債券管理局(DMO)透露,認購數字僅是該批債券的1.23倍,不無有點失望。
事實上,以50年期長債來說,孳息僅有4.27厘,是否吸引?除了那些必須「戥勻」其資產與負債組合的退休基金,或給政府臉上貼金的畀面派對參與者外,似乎沒啥投資者會心動,何況流通量不足,若沒有炒家沾手,又怎會踴躍者。
君不見如果美國10年期聯邦債券不是炒味「濃郁」,又何來如此大波幅及成交量?筆者不是曾經說過「投機是(市場)必須的魔鬼」(Speculationisanecessaryevil)嗎?單靠「息」魔充斥而欠缺真正肯takerisk的魔頭,個市又點會熱鬧,區區4厘多的利息,你估班炒家是雀仔嘴乎?
令長債發行者感到詫異的是,在推出之前本已作了充足調查,最終認為有市場(需求)才拍賣,以為最少也有班退休基金「墊底」,加上有些長期投資者「落叠」,故不愁出路。豈料認購倍數差點出現陰溝裏翻船,好在湊夠數,若然不足,豈不貽笑大方?
用家炒家都無興趣
那麼那些長債渴求者為甚麼突然躲了起來?據Monument證券分析員奧斯華特(MarcOstwald)表示,退休基金通常不會以50年長債作為平衡其組合之工具,因為價格的變動,比如利率趨升,要承受資本損失之風險太大,況且是否有此需要亦屬疑問,故認購未見踴躍乃意料中事。真買(用家)假買(炒家)都興趣不大,政府又是否有檢討之必要?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