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相約了某股壇名宿一同午膳(真是名宿,而不是名叔),閒談間講到近日港股市值剛突破7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可是該位名宿卻慨歎不少股份的股價至今仍距其歷史高位頗遠,反映港股總市值創新高,並非股價節節上升,而是股市內的股份增多所致。他表示,只要港交所不斷在國內找巨無霸新股來港上市,則不論港股升或跌,股市的總市值再創新高是遲早問題,基本上沒有太大意義。
筆者跟着指出,近年市場增多了大批衍生工具,亦是引致港股市值上升的原因。正如港交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在6月底,本港上市公司的數目為901間,但衍生權證的數目卻高達927隻。筆者原以為此位名宿,定必痛罵發行商的不是,豈料事實卻正好相反。他指出,若剔除「時間值」此一因素,投資者吸納備兌證,其功效與借錢買股票頗為相似,某程度可謂「不用margin」的margin形式買股票。
由於此位名宿縱橫股壇30多年,在早年多次股災亦有參與救亡行動,故對港股的情況極之熟悉,據他表示,近期雖然有些市場人士「媽叉」發輪商的不是,指他們左右股價,令股民賠本等。但據其了解近年亦有部份投資者從窩輪中賺了大錢,甚至可用「發達」來形容。
他又指出,若非投資者對窩輪有需求,則單靠發行商「催谷」,香港斷不會成為全球第一權證市場。
左右滙控股價談何容易
筆者於是順道詢問早前市傳因某隻滙控(005)的巨輪到期在即,令當時滙控股價停滯不前的事項。該名宿指出,早年市場盛傳某華資大鱷狙擊手,與外資大行在場外對賭,當年尚不能「真正」左右大笨象的股價,更何況近年滙控的市值已增大不少,並在歐美交投暢旺,假若大戶真的在港股中「㩒」價,則對沖基金們肯定在港股及倫敦股市進行套戥賺大錢。以今時今日滙控市值之大,及股份異常流通,要左右其股價真是談何容易,他認為市場太高估了發輪商的「功力」。
另一方面,他指出,有些朋友確對窩輪大表不滿,主因是佣金賺少了。由於窩輪的價格是正股的10分1甚至百分1,投資者買了窩輪後,便大都不會買正股。同時,投資窩輪的資金不會如投資正股般大,例如買二三千股滙控要數十萬元,投資者大不乏人,但買數十萬元窩輪的投資者,比例卻不太高。由於佣金是由投資金額而定,故投入資金少了,佣金亦自然少了。
筆者本欲跟他研究大笨象走勢,但時間有限,惟有日後再談。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