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期間 免費派發<br>灣仔文化地圖呈百年變化

書展期間 免費派發
灣仔文化地圖呈百年變化

【本報訊】別以為只有穿梭機才可跨越時空,市民只須由灣仔南的皇后大道東步行至灣仔北的會展中心,就可感受到灣仔的百年變化。香港貿易發展局首次與灣仔區議會合作,以卡通形式製作「灣仔文化地圖」,並將於本周三開鑼的書展期間,免費向入場人士派發,屆時市民在會展買書後,不妨順道到灣仔大街小巷逛逛,認識區內的文化點滴。 記者:陸羽平

「灣仔文化地圖」介紹了灣仔在一八四一年的原海岸線(即皇后大道東一帶),經歷一百六十多年來多項填海工程後的新舊面貌和數十處特色地點。其中包括俗稱「鬼屋」的南固臺、典型廣東式四層高唐樓的綠屋、面臨拆卸重建的喜帖街,以及見證香港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已成為香港歷史一部份的碌架床檔口等。

因港灣狹小而得名

該地圖的編委會特別在地圖上寫道:「因港灣狹小而得來一個暱稱的『灣仔』,名字從來就親切得如鄰家男孩,是平易近人、悉隨尊便。」編委會又請來五位名人介紹區內雕塑、建築、書店、購物及飲食的最佳地點。
建築師張智強介紹說,由石水渠街北帝廟開始,步行十五分鐘,經由藍屋、灣仔街市、露天市集,最後踏上軒尼詩道的行人天橋抵達會展,猶如置身時光長廊觀看灣仔的變遷。
灣仔區議會主席黃英琦表示,在市區重建的過程中,灣仔舊區一些別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正在陸續消失,「一個冇文化歷史嘅地方,唔算係一個完整嘅城市。」而「灣仔文化地圖」正好讓市民親覽灣仔區內別具歷史別有風味之處。

洪聖古廟原坐落灣仔的海岸線,現已成為內街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