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交易大堂有存在價值

理財智慧:交易大堂有存在價值

因為要重新裝修的關係,上周五港交所的交易大堂要進行封遷儀式,預計要到明年1月之後才能重新使用。根據新交易大堂的設計,出市代表的座位會大幅減少,而省回的地方會變成展覽廳,供遊人參觀,以及作為新上市公司舉行儀式之用。
自1986年4會合併成為聯合交易所之後,交易大堂一直沿用至今,見證了不少香港金融發展歷史。特別是在使用第2代交易系統之時,因為考慮到保安及網絡技術問題,大部份成交都要在交易大堂進行,出市代表穿上配有公司編碼的紅背心在交易大堂進行交易。因為當年仍以交易大堂的終端機最可信賴,其他經紀要落盤,也要由分行致電交易大堂落盤。因為工作上考慮,大部份證券公司集中在中上環區,一來接近交易大堂,二來要作股票交收也較為方便。

可作港股地標

但到了中央結算制度成立以後,證券公司之間不用再作股票實物交收,加上第3代終端機的使用,證券公司可以在任何地區設置交易系統,不用一定要在中上環區開設分行,交易也不用集中使用交易大堂的終端機,可以使用分店所設置的交易系統。
使用公司本身的終端機,好處是私隱度較高,所以漸漸少了證券公司委派交易員使用大堂,就算現在港股成交達200億元以上,交易大堂也未見熱鬧。作為真正買賣作用,交易大堂在這方面的功能逐漸減退,很多公司只是把它作為後備系統,當公司終端機出現問題時,才使用交易大堂終端機作為後備支援。
但筆者仍然覺得交易大堂有存在價值。要使人知道香港股市是如何發達,最低限度也要有一個讓人看到、觸摸到的地標,作為宣傳之用。這情況就如納斯達克市場,1個由電腦聯繫的交易系統,在電視之上也會出一排電子屏幕顯示着納斯達克名字的辦公地點一樣,給人一點凝聚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