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改革曙光 - 李怡

李怡專欄:改革曙光 - 李怡

儘管香港人大都認識馬英九,也傾向於支持馬英九,而較少人認識王金平,但馬英九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以71.5%得票率大比數勝出,仍大出筆者意料之外。尤其是,王金平為立法院長,有廣泛的地方派系的人脈關係,既是台灣本省人又獲得國民黨外省大老的支持,選前確實是勝望較高,而即使落敗,也不應輸得那麼離譜。出現馬英九大勝的結果,只能使人想到,台灣至少在國民黨的選民中,已對民主有了更真切的認識,對國民黨的改革也有了較高的期許。從這個發展來看,只要馬英九對國民黨的改革能銳意進行,二○○八年重奪政權仍是大有希望的。
國民黨自從遷援台灣以後,就在全省各地拓展勢力。老百姓入黨不是為實現甚麼理想,大部份為的是工作保障,這種情形跟共產黨在大陸的發展是相同的。因此,政黨標籤的主要意義,在於個人利益,並由此而形成地方派系,以及地方上用來綁選票的樁腳。李登輝擴大台灣人民的民主參與之後,更是利用手上資源去發展地方派系勢力。由此而形成了黑金政治。
連戰繼任黨主席後,他一方面沒有李登輝的台獨頑固思想,仍然以國民黨原有的「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的理念去爭取相當部份國民黨員的支持,另方面就繼承李登輝的地方派系人脈,自然也少不了利益交換,以此來維持國民黨的生存空間。

王金平展現的是他讓國民黨在台灣生存下去的人脈與金脈,他與李登輝、民進黨以至親民黨都維持良好的關係,他任立法院長也深諳「代議政治是利益分配政治」的手腕。他沒有改革國民黨的雄心壯志,但卻有可以讓國民黨這台機器繼續運轉的安全感,儘管這機器已相當老朽了。
馬英九代表的是新銳改革的力量。改革牌不受國民黨舊勢力的歡迎。他在競選時提出要掃除黑金與賄選的主張,就受到連戰公開指摘是抹黑國民黨。馬英九在台灣政圈,被認為是「不沾鍋」的人物。所謂「不沾鍋」就是不向任何人賣帳。因此,這次選主席,從國民黨元老李煥,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國民黨在蔣經國時代的組工會主任宋時選,新黨秘書長李勝峯,立委李敖,都出面挺王。連戰雖說中立,但在投票時故意讓傳媒拍到他投票給王金平,也是想以他的地位去挺王。這些情況與其說王金平政壇人脈豐厚,不如說是馬英九的「不沾鍋」,使他得不到支持。
王金平在選前表示,「海納百川,不分清濁」,但馬英九過去的行事作風,則是堅持法治與原則,「舉世皆濁我獨清」。他在法務部長任內,白曉燕案發生,他不顧內閣團隊受壓而請辭;競選台北市長時,婉拒宋楚瑜為他站台助選,去年總統大選發生爭端,他堅持法治驅散民眾,拒絕配合藍營抗爭……所有這些,都顯示他代表一種清新的、非世俗的從政風格。
這種風格當然會讓一些厭惡骯髒政治的人民所認同。不過,政治本來就是骯髒的,如果不講派系利害,不問政治資源,那麼將如何操控黨機器?一個相信選舉不需要銀彈的黨主席,誰會問要錢?他又拿甚麼去與人作利益交換?
馬英九的大比數當選,說明國民黨內傾向改革的黨員佔了多數。也可能是這些年國民黨員或台灣民眾對黑金政治已經深惡痛絕,因此民意有撥亂反正的意向。但馬英九要改革老朽的,已習慣在地方派系與各方政治勢力分贓下運作的國民黨,真是談何容易!
不過,馬英九當選,總是一個好兆頭,它顯示一個老朽的政黨,在民意支持下,有可能邁開改革的一步。同樣高齡的中國共產黨,甚麼時候才會有全國黨員投票選舉黨領袖的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