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 陶傑

桃花源 - 陶傑

只有未開化的第三世界國家,才需要由政府全資控制的所謂喉舌。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報》,日銷一百萬,阿拉伯文印刷,創刊於一八七五年,本來大可成為阿拉伯中東世界的《泰晤士報》。在蘇彝士運河危機之後,埃及所謂民族英雄領袖納賽爾把《金字塔報》收歸國有。一份百年老牌的品味之選,從此淪為一黨專制的喉舌。後來總統沙達上台,開放一些,准許反對黨民間辦報紙,但又委任了一個報業公會緊緊看管言論。
在沙地阿拉伯,每天黃昏電視主要新聞時段的上半場,政府規定在螢幕的左上角打出國王的玉照。

特區的報紙,當老闆都排隊北上參拜「領導人」,中國不費一分錢,等同把報紙收歸了國有。至於《心繫家國》的「愛國」音樂短片,只在新聞前播短短的四十秒就嫌太短了,不夠嘛。不妨學學阿拉伯鬼,把胡錦濤和曾蔭權這兩位偉人的玉照,規定同步插播在夜夜《大長今》的螢幕畫面之上,「胡主席」的肖像當然要大一點,居左上角,曾爵士那幅小一點,放右下角,中間才是甚麼李英愛、閔大人、連生的特寫,為屯門將軍澳師奶加強愛國情緒之培養,實是大有幫助。
BBC是英國人的國際品牌。中國小農社會要照照鏡子,有點自知之明,BBC不是你這輩子學得了的。英美和歐洲,有民選的議會和政府,不需要甚麼政府喉舌。BBC經常抨擊政府,為甚麼公營的電子傳媒可以這樣?在秦始皇的強權陰影下偷生了兩千年的中國人搔爆了頭,永遠不會明白。BBC有時會成為政府喉舌,不過它會先提點觀眾。每次首相大選,三黨的候選人都輪流上電視向全國宣傳,短片播放前,BBC先宣布:「隨後的節目是政黨的政治廣播」(Thefollowingisapartypoliticalbroadcast),再把這句話在畫面上印成一行字幕。這就是一再警告觀眾:小心,政客的洗腦短片來了。然後才是一臉誠懇的貝理雅,像一個中學風紀隊的領袖生,為工黨的政績一一地貼金。不順眼的觀眾,冷笑一聲,按按遙控器,轉看另一個台的古典音樂會直播。
中國是小農社會,有幸曾受英國管治的香港,不完全是,尤其讀《蘋果日報》,尤其是長期捧場本欄的人士,都不會是農民。香港電台應該成為甚麼樣的廣播機構,是像北韓的金正日人民電台,還是充斥着反智DJ的美容娛樂八卦夾雜着烏七八糟的狂笑聲就算是廣播,大家都有大腦,會明白的。至於甚麼與國際接軌,是胡錦濤和曾蔭權的問題。北韓和阿拉伯也很不錯的,也是「國際」嘛。這世界沒有黑色來襯托,又哪裏顯得白色的高貴。謝謝你,BBC,這高尚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