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襲擊未打擊金融市場

恐怖襲擊未打擊金融市場

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師

倫敦受到恐怖襲擊,多人死傷,全市交通癱瘓。消息傳來,倫敦股市大瀉4%,英鎊價也受到牽連下滑。全球金融市場皆關注事件會否對金融市場帶來較大的衝擊。
九一一後,倫敦是另一個世界金融中心受到恐怖襲擊。在歐洲諸國中,英國也是美國的攻伊戰爭的最親密盟友。金融市場自然把倫敦受襲,視為九一一的延續。
從金融中心的角度考慮,倫敦是個「小島型」市場,容易受到資金大舉進出而出現波動,以英鎊滙價為例,滙價便較其他主要貨幣波動。這次恐怖襲擊後,金融市場反應只屬非常短暫,隨着美股回穩,歐洲股市也回復穩定。只要能防止新的恐怖襲擊,金融市場應該未受打擊。
恐怖襲擊的破壞力視乎兩項因素:一是突如其來,受襲者毫無防範,措手不及之餘引起恐慌;二是產生了較長期的恐慌心理,陰霾久久不散,造成無形的破壞力。
當年,阿蓋德發表的聲明,是以恐怖活動破壞和摧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金融市場。若恐怖活動目標達成並導致長期恐慌,則必然會構成惡性的連鎖反應。但從九一一發生至今,金融市場似乎並未出現類似的連鎖反應。
九一一是個罕見的大型災害。據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哈伯德(GlennHubbard)最近發表的報告,九一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五百三十億美元,即美國GDP的0.4%。九一一對金融市場的其中一個打擊,是保險業受到巨大損失,大都拒絕接受與恐怖活動有關的保單。

美國政府為防止惡性連鎖反應,在○二年通過恐怖活動風險保險法例(TerrorismRiskInsuranceAct),在一定期間內(原至今年止),由政府負責承保恐怖活動造成的損失至一千億美元,各種工商活動可以繼續正常地運作。
恐怖活動帶來了未能預期的結果。美國聯儲局接連減息,使美國股市踏入亢奮期。這個結果,和芝加哥大學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貝克爾(GaryBecker)的預測,剛剛相反。貝克爾以「理性預期」理論,預測一般市民在恐怖活動後,將產生更大的「規避風險性」(RiskAversion),日常生活處處更加小心謹慎,結果是投資風險溢價上升,消費下滑,資產價格下跌。然而,世事往往並非完全符合理性預期。
另一個考慮,是恐怖分子雖不能以恐怖襲擊摧毀金融市場,但難保不以襲擊行動,使其在投資市場漁利,以支持其恐怖活動的經費。九一一後,美國對可能在事件中獲巨利者(如大手沽空期指)進行了嚴格的調查,但結果沒有公布。金融市場的產品及交易甚為複雜,要清楚證明某些人利用恐怖活動漁利,甚為困難。
不論是否有人操控,恐怖活動出現,市場不明朗加劇,風險溢價加大,也可能是個獲利的好機會。故此,股市、滙市不跌反升,也是有可能。另外,近年油價不斷攀升,已經脫離基本因素。油價在○三年的二十五美元起步,至今上升超過一倍,市場不斷傳出各種對油價有利的「能源危機」原因,大都是炒賣的藉口。從基本供求表現,○二年底出現了較大的淨短缺,每日短缺二百至四百萬桶;○三年也有輕微的短缺。但進入○四年,已是供過於求,每日供應過剩二百萬桶。「危機」之說不成立,大抵油價回落,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