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魚類係我哋嘅朋友、家人。」一群潛水人士及海洋專家昨日發起珊瑚魚放生行動,目的不是為自己積德求福,而是為了香港海洋生態。六、七十條海水觀賞魚在他們的協助下重獲新生,像動畫電影《海底奇兵》裏的小丑魚「毛仔」,不用再在侷促的魚缸裏掙扎求存。 記者:杜倚獅、蔡元貴
香港魚類賞識協會舉行名為「7.17回洋家」行動,九十名會員前呼後擁,乘坐「夢想號」遊艇出海,在西貢著名潛水勝地甕缸灣,把過去收集回來的珊瑚魚放回大海。魚類賞識協會主席何鐵文說,這些魚兒都是香港漁民在本港水域內網魚時誤捕回來的,牠們沒有食用價值,屬於觀賞魚類。
要靠漁民合作
假如漁民濫捕不止,這些鮮豔奪目的珊瑚魚就會在香港水域裏逐漸消失,香港的海洋就會逐漸褪色。何鐵文呼籲漁民捕魚後如發現有不能食用的觀賞魚類,應立即放回海裏,不要轉售給市民或水族館,「今次放生只係一個形式,魚類係我哋嘅朋友、家人,要靠漁民合作,保護我哋嘅天然資產,令海洋重見繽紛。」
誤捕的觀賞海魚包括蝴蝶魚、神仙魚、鸚鵡魚及小丑魚等,牠們售價便宜,漁民會以十數元的低價出售。現行法例只規管珊瑚,沒有禁止撈捕觀賞魚。
魚類賞識協會發言人歐焯申說,依靠收集及放生方法不是好辦法,最好是政府設立更多海岸公園,禁止撈捕。
計劃舉辦講座
歐焯申稱,該會今後將進行持續的保育香港海洋活動,包括定期派出潛水員出海調查魚類數量,以了解海魚生態的狀況,這些資料有助學術研究及香港海洋保育計劃。此外,該會計劃舉辦講座及展覽,向市民灌輸海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