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2000年秋,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了一個張愛玲研討會。第一天晚飯聚會時,有公關部同事向我傳話,說有客人問為甚麼貴賓席的名單上找不到張愛玲的名字。言下之意就是為甚麼不邀請張愛玲來吃飯。
此事非我杜撰。因為實有其事,所以聽來特別恐怖。這位錯認古人作今人的朋友,想是小小年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有沒有聽過像魯迅、巴金和老舍這些名字呢?如果他在大學時沒有被迫選過這門課,這就難說了。所謂代溝,指的不單是年齡的差異。生活經驗的隔膜和精神世界的距離,才是最不好填補的鴻溝。
要填補,總有一代人要改造自己。看來在今天的世界,肯犧牲奉獻討好對方的,只有長者。因此老爸得知兒子冷落他的原因是自己趣味老土,就立志改過自身。兒子愛聽rapmusic,他也學模學樣一天Heyman!Coolmancool!叫個不停,希望拉近距離。老爸那一代人,是老土,兒子也說得對,所謂流行曲,不是「擔番口大雪茄,充生晒認經理」,就是「點解我鍾意你,因為你係靚」。
因為老爸在舊社會長大,在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受教育,所以在兒子看來事事老土。那個時代,閣下在女朋友家中繾綣,夜深,你不停看腕表,她幽幽的說「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你聞絃歌,已知她要你「不如休去。」
那時代,文學不是「話語」。你讀巴金的《家》,看到鳴鳳投湖自盡那一節,頓覺天愁地慘。因為,那時代,文學作品真的能感人。那時代,「臣本布衣」的身份,頂天立地,任你天子召喚,依舊「長安客棧酒家眠」。老子「斗酒詩百篇」,我有我的天下,去你的!
文學成了discourse的今天,古人今人早已面目模糊。下次有人問你為甚麼不請魯迅來吃飯,你大可以說:「算了,那傢伙橫眉冷語,同桌吃飯會倒胃口。一定要找人作陪,不妨考慮崔鶯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