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論股:醫療金還須早籌謀

談錢論股:醫療金還須早籌謀

人類可不可以長生不老?從秦始皇開始,或者更加久遠的年代,這已是很多人的夢想,不過傳說中的不死藥,一直都是芳蹤緲緲。隨着現代科技的進步,最近人類真的有機會發明保持青春的方法了,出現突破性進展的地方正是因李嘉誠巨額捐款而鬧出改名風波的港大醫學院。該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內一個負責損傷修復的核纖層蛋白基因一旦出現突變,就會加快人的衰老過程五到十倍,這正是未老先衰,即兒童早老症的成因。這類病童的平均存活期只得13年,一旦知道了致病的原因,就可着手對症下藥了,看來李生其實沒有捐錯地方。只是從現在到找出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可能仍需花上數十年時間。試想想,如果本來壽命只有13歲的病童可以活到30歲,那理論上80歲的正常人豈不是「應該」活到160歲以上?
這從科學的角度的確是人類的一大喜訊,不過如果從經濟和理財方面考慮,就可能不夠實際了,因為目前全球人口超過60億,已經覺得糧食、石油等資源不夠了;如果某一天人人都長命百歲,也就表示人口可能忽然間倍增,我們現有的設備卻不可能超額供應多一倍物資,甚至地球本身也可能早已不勝負荷……

公共醫療日漸縮
可見從經濟的角度,生物科技的發展並不一定能讓全人類都得益,有機會更長命的可能只是最富有的一群人而已。
不過人生無常之處正是,健康和長壽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上帝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即使富可敵國也無人可以擺脫生老病死的循環。但從醫學的角度,財政充裕始終可以換來較佳的健康,問題只是應由誰來付鈔。
在未來4年將累積70多億元赤字的醫管局似乎已有答案:目前當局已陸續在全港公立醫院落實統一的藥物名冊,將來病人如要用名冊外的藥品,就要付成本價或自行購買,這項措施標誌着本港價廉物美的公共醫療時代告一段落。
除了以加費來開源,醫管局更企圖以利誘來減少需求,建議政府津貼市民去購買醫療保險,購買者可採用公立醫院的私症服務,或直接光顧私家醫院,只有不願購買或無力承擔者才可繼續輪候公共醫療服務。醫管局的提議已引來醫學會、政府和病人組織的爭論,但無論如何,本港的醫療融資改革方案已迫在眉睫,除了退休金、子女教育基金外,打工仔又多了一項醫療金需要詳加策劃了。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