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天,香港出現了一個新的話題,就是特區政府是否過度將經濟前景聚焦於迪士尼樂園之上,而忽略了其他建設。實情是否如此呢?
「過度」是一個偏於「主觀」的看法,不同的人,對於「是否過度」可能有不同的意見,很多時都難有一致的客觀標準作評估。至於「聚焦」,並不是「指導」的結果,好像新的特首曾蔭權鼓勵市民忘記過去、向前看,但仍有很多市民不能忘懷過往政府的施政失誤,以及現時社會的各種問題;李國章及羅范椒芬亦勸社會大眾要向前看,支持教改讓教改可成功培育下一代,但教育界、家長及社會人士,仍然不斷吐出對教改不滿的心聲,指出教改建議的各種不是,這是正常不過的,因為不同背景的人都聚焦於某一事物,那是該事物的吸引力令人「聚焦」,雖然過程中亦有互相影響的情況,但真正產生作用的卻是事物本身。
「聚焦」是對於某事情的反應,是自然的行為,這行為沒有對或錯,要考慮的應是在「聚焦」後所作的分析與決定是否合理,而這些分析要確實以客觀的事實與數據作基建得出的分析結果(AnalyticalResults),而非只是一些充滿推想的表面事實(DescriptiveFacts)。
「過度聚焦」之說不成立
要判斷特區政府是否「過度聚焦」於迪士尼樂園以推動香港經濟,便能沿這條路分析。
迪士尼樂園開幕後,將會為香港帶來多少遊客,在香港花費多少,香港人由此賺得的金錢有多少,又將如何投放在社會之上產生「乘數效應」,令整個經濟得益,這可透過各種假設及科學方法推算一些客觀數據作參考,其間亦會按新的數據修正原先估計,則「聚焦」是否恰當,便會有些眉目。
公共財政與社會經濟的關係是微妙的,不能單以「過度聚焦」於某項目便指為不當,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清楚向公眾交代「聚焦」背後的假設及科學推算是否符合現實(realistic),不符合現實的假設及推算,自然容易出岔子。
經濟項目亦不能單看數字,「自由行」剛宣布時,認為會為香港帶來高經濟效益的人少之又少,迪士尼樂園的情況也差不多,只是迪士尼名氣大,人們的期望才稍作扯高。不錯,這個想法有其理據,但經濟的起伏其實很倚賴人們的信心,自由行為香港帶來的金錢利益相對香港的龐大經濟不是個大數目,但卻帶起了港人的信心──消費信心,今天改善了的經濟狀況亦由此而起。迪士尼在這方面的力量,相信不會小於自由行。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