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新聞報道中還有人講「千克」和「千米」,聽起來非常礙耳。
「千克」就是「公斤」,「千米」就是「公里」,這已經是普通常識了,為甚麼就有人不用「公斤」、「公里」,偏要用「千克」、「千米」呢?
「兩千千克」、「三千千米」,都幾乎不像中國話,卻偏偏要這樣說,不知是不是這些人的意識還停留在「我係番書仔,中文好差」這種幼稚的炫耀階段?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真是中文好差了。
還有就是報紙上「里」「哩」不分,「尺」「呎」不分。前者是中國里、中國尺,後者是英里、英尺。要是在里和尺前面加個「英」字,這兩個字邊上都不用加「口」,加了「口」,就不用加「英」,但讀起來,卻要讀「英里」和「英尺」,聽的人才知道你在用甚麼樣的制式。
這一點,在香港的報紙上是很被忽視的,許多記者編輯也缺乏這方面的常識,搞不清「里」、「公里」、「哩」和「尺」、「公尺」、「呎」的分別,所以就有甚麼人爬上三千呎的「高山」,得了「高山症」的笑話。
香港一些報紙編輯,因為自己沒有常識,所以也就沒有辦法糾正記者的錯誤,因此常常出錯。
前兩天有國際新聞版介紹美國「發現號太空船」四十八歲的女指揮官柯林斯。寫她在十九歲的時候,儲了七千八百港元去學飛行。
柯林斯是美國人,學飛行不會付港元。那麼這個「七千八百港元」,實際上就是以一比七點八來換算的美元,也就是一千美元。記者將一千美元換寫成七千八百港元,原意是想讓香港讀者有個比較清晰的概念。
但是,在柯林斯十九歲的時候,美元和港元的兌換率跟今天不一樣,她當年花了一千美元,實際上可能只有五千港元。所以,說她用了一千美元是對的,花了七千八百港元就錯了。
你或者會說我吹毛求疵,但多幾個吹毛求疵的編輯,報紙就不容易出事,起碼,會少點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