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加股份流通量,提升香港股市競爭力,港交所(388)建議修訂最低買賣差價。改革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已於7月4日實行,先行縮窄30元以上股份的最低買賣差價,第二個階段有兩個方案,甲方案將縮窄股價2至20元的股份最低買賣差價;乙方案將縮窄股價0.25至2元的股份最低買賣差價。有投資者問到這些改變將對窩輪市場有何影響?
我們認為,縮窄最低買賣差價,除減低發行商及投資者之交易成本外,亦能有效地改善窩輪之價格質素,理由如下:
(1)減低對沖成本:投資者買賣窩輪後,發行商一般需於市場買入或沽出正股。正股最低買賣差價愈大,發行商對沖成本相對愈高。以滙控(005)為例,以往之最低買賣差價為0.5元,現時則減至0.1元,發行商的對沖成本遂大為下降。
(2)增加執行買賣盤的機會:進行對沖之時,大多以最佳買入價(適用於認購情況)?沽出價(適用於認沽情況)進行交易,但若最佳買入價?沽出價之數量不足,便要以高?低一個價位(在滙控的例子,過去便要以再高?低0.5元)來執行。縮窄最低買賣差價後,發行商便可以中間4個相差0.1元的價格買賣股份,執行買賣盤的機會大了,成本自然降低。
(3)窩輪較易維持於合理水平:以往滙控變動一格為0.5元,對於一隻對沖值是1、換股比率為10:1,而輪價又低於0.25元的滙控輪而言,如滙控股價不停於買入價及沽出價上落,窩輪之價格理論上會跟隨變動0.05元(即0.5元?10),但0.05元即相等於輪價50格之變動(市價低於0.25元的股份1格等於0.001元),因此,大上大落的情況會非常嚴重。收窄了最低買賣差價,應可改善報價的質素,投資風險相對降低。
我們相信港交所修訂最低買賣差價能令認股證市場有更健康的發展,投資者除了可享有更窄的買賣差價,發行商的成本下降最終能反映於認股證價格之內,相信此修訂對認股證市場之影響將是利多於弊。
孫明哲
德銀投資產品部副總裁
孫明哲為德銀認股證及證監會持牌代表,德銀是德銀認股證之流動量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