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豪 民主發展網絡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港台決定停播賽馬一事,引起頗大的政治迴響,當中的焦點,已由港台是否應播放賽馬節目,變為港台是否擁有與政府共同聲稱擁有的「編輯自主」?香港言論自由是否一再被收窄?對這兩個問題,相信不少市民都顯得憂慮和懷疑。
港台編輯自主的最大漏洞,是一直缺乏實質的制度保障。雖然港台和政府簽了強調編輯自主的協議書,但因為這協議本身不是法律,而是近似一些公開的政治宣言,主要還是有賴政府的自我約束。由於香港電台始終是政府的一部份,和其他政府部門一樣,在資源上和人員升遷上,完全受政府操控,萬一政府食言,要侵蝕港台的編輯自主,其對抗能力極低。政府可以削減其資源,使港台製作心水節目時有心無力。
此外,對於政府來說,採取不合作態度的港台員工,甚至是管理層,政府也可以使用人士的調動權,除去這些「眼中釘」。被稱為港台「永遠的台長」的張敏儀,便在任職港台期間,突然被調至香港駐日本的辦事處工作。
在保障港台編輯自主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更令人擔心的,是有關人士認為港台應停播賽馬的理由,其實可以無限量被擴張,用以取消其他港台節目,甚至取締整個港台。這不禁使人感到港台作為一個有獨立自主性的傳播機構的地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政府的高官指出,港台不應播賽馬及金曲等節目,因作為公營電台,不應與私營電台重叠節目,應較多製作照顧小眾口味的節目。毫無疑問,港台需要有清晰的定位,但政府用以替港台定位的條件,卻有極大問題。
首先從節目的性質出發,目前港台所製作的大部份節目,私營電台也有製作。所以,在政府定出的第一個條件下,港台的未來發展就只餘下兩條路,一是變得可有可無,失去存在價值,面臨被取締的命運,二是化身為政府的喉舌,成為名正言順的公營電台。
但以上分析的最大的盲點,是將公營與私營電台的比較,完全集中在節目的性質,而非內容上。目前兩個私營電台,不是直接由財團操控,便是極易受廣告及商業壓力影響。因此,一些觸及商界利益的言論,很容易被封殺。在這點上,若港台能保持編輯自主,在不被政治壓力及商業利益影響的情況下,對於保留香港言論自由的空間,能發揮極大作用。
而政府提出對港台定位的第二點,即為小眾服務,也很難站得住腳。第一,在目前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廣播成本日益下降,加上網上電台的出現,要找一群完全不被照顧的小眾,絕不容易。而且,即使港台成功小眾化,同樣有機會被政府加諸只重視少數人,而忽視大部份市民的罪名。
港台目前面對的命運,不禁令人想到在反二十三條期間,非常流行的「溫水煮蛙」故事。香港的言論自由不斷被逐少逐少蠶食,香港這隻青蛙遲早也會被煮熟。而香港人應更認真地反省,究竟由曾蔭權出任特首,所代表的是香港步向更開明的統治,還是代表着由一個更精明的獨裁者,取代了之前的一個較無能的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