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靜
港台有沒有自我審查?有。都說,政治藝術是妥協,跟官府周旋,港台以為這裏妥協一下,那裏收斂一點,就可換來北京認可的生存空間。但在民心漸漸生出的效果,是港台的編輯自主原來等如自我約束,製作不好聽不好看,愈縮愈無市場,「不如執咗佢啦」。也就是本末倒置。
港台固然不屬於曾蔭權,也不屬於廣播處長或港台員工,而是屬於全香港人的公營媒體。事到如今,朱培慶希望輿論壓力可以幫港台一把,不如索性豁出去,清心直說:港台不能容忍政治壓力凌駕專業操守,但不得要不時低頭,都因為錢作怪,政府大幅縮減撥款,要「陰乾」港台。
就不如把話攤開來說。早在傳出董建華辭職、曾蔭權成繼任大熱際,就預期曾氏當權,港台有難。其時我曾向港台高層說,「港台至多可玩多十年。」對方反說:「你這麼樂觀?我說五年。」那時原擬一寫「港台前途堪虞」,但一無大事佐證;二是以為曾蔭權甫上台該有許多「大事」可做,整治港台一筆該會排在議程末端,「慢慢來」;三是本人出入港台多年,有個港台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寫這個,怕有身份利益衝突。
卻快速出現停播賽馬、止辦金曲之說。遇朱培慶,向他提出這利益衝突的疑慮。他說:「你faircomment就好。」朱是君子人,對着他一時語塞,說不出口的,是我擔心我的個人公正評論,會對港台構成落井下石。
但事情已發展至今日地步,最近聽一民主派老牌議員說,港台「一路縮,都唔抗爭……」他這副觀感,恐怕並非獨家。
對港台的「縮」,個人經驗如下:
當年主持電台的《自由風》,不過每周一次,在形勢甚好之際給攆出該節目,惹來西報一篇全版有關媒介審查的報道。港台管理層即有人(也許過份熱心地)向周刊說,「要炒此人因她太貴」。那是一個謊言,那節目的所有客席主持都劃一支取那一丁點的車馬費。遂向港台一高層負責人說,若淨是錢的問題,我為港台免費做節目又如何?對方苦笑。
其二是電視節目《傳媒春秋》,這監察新聞報道手法、月旦大小眾媒介的構思,源自張敏儀,是商營電視台不會也不敢做的節目,我從來是女主持人。近年香港傳媒最叫人氣餒的一大個現象,是政府對新聞招牌「賞罰分明」,發放消息際實行老友記主義,又見電子及文字媒介紛紛轉軚,討好政府新貴,這,《傳媒春秋》怎麼說?不用說,因為節目休息大半年。文化人馬家輝曾來垂詢:「怎麼講新聞的節目可以暫停六個月之久?」暫停半年,不如索性停播。半心半意做一件事,還不如不做。
在此申報,本人既無經濟壓力,且會自稱世道已慣,亦無曝光情結。舉出上述貼身例子,只因為可個人證實枝葉。也曾聽港台員工耳語,去年(抑是前年?)的六四燭光集會過後,第二朝大清早的港台新聞摘要,可以隻字不提。朱培慶要跟進的一句話,是「港台的編輯自主要讓人看得見。」
好幾年前,已聽得港台要員說:「港台大勢已去,如今是大勢所趨。」港台放棄自己專業大勢,跟着政治大勢走,只會漸失民心。當連湯家驊也說若港台做不了人民喉舌,「就不如執咗佢」,是港台好好重新想一想的時候了。
曾蔭權政府就是看準港台形勢麻麻,才會由舊時暗地裏下令的偽君子手法,轉為擺上台指示的真小人嘴臉。但曾喜打民意牌,港台一樣可以打民意牌,長官意志要如此這般?不怕,港台是人民喉舌,民意反對呀長官。人民話事,動不動數以萬計的人上街,政府惡不出樣。
請朱培慶真正地豁出去,不要再欲言又止。他固然是公務員,但也是屬於香港人的港台台長,請面向群眾,細訴來自官方的政治壓力,及財政壓力,保證為香港人服務,自行再推出港台公司化構思,讓公眾討論。朱培慶不做「孤獨的推銷員」,淨得下屬站在身邊不夠,港台真正的支撐,是街頭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