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開始,澳門的「文化局」就替「龍華茶樓」裝修。暑假,港客多愛到「龍華」喝茶,揀這時候施工,可能有深奧的「文化」內涵,大家不必理解,別去摸門釘就是。黃,賭,毒三項,澳門有兩項發展得很好,大家都知道。要看文化,今天荷蘭園的塔石球場,瘡痍滿目,但爛地前,就有座「文化局」,局好大,局越大,文化當然越深厚。沿荷蘭園正街往八角亭方向走,走幾十步,就看到「文化廣場書店」,站在書店門口,就看到「小黑明文化雜貨舖」;文化,走兩步縮一縮,這會兒,走到小黑明那裏,小得像一粒睪丸,沒甚麼作為了。
遊澳門,還是吃喝玩樂好。出於私心,還有,着眼於私利,我為讀友設想了「一日遊」的路線:
午前抵澳,從碼頭搭的士到荷蘭園二馬路,二馬路俗稱「泰國街」,泰國菜,就「沾記」還可以;不吃泰菜,可以到「葵花麵棧」吃素;或者,到「金澤」吃廉價日本料理;二馬路很短,平日人不多,三家店,總有一家能找到位子吃飯。我的「石頭店」就在附近,飯後,不妨來喝杯茶,歇一歇;小店重門深鎖,但按鈴,就有個大嬸來開門,我們背後戲稱她「壽山阿姨」,看上去戇居居的,有點像印鈕上的辟邪;辟邪是瑞獸,不會亂咬人,可以放心。我一般躲在閣樓面壁,聽到辟邪叫,就會下來招呼人。
五點鐘,天氣沒那麼熱,可以在荷蘭園中國銀行前過馬路,沿瘋堂斜巷往上走,望德堂、蔡傳興學長用來教書法的法式大宅,都在這一帶,是葡式建築最集中的地方;在婆仔屋旁拾級而上,一路走去,是鏡湖醫院前的迴旋處,其中有一條碎麻石鋪的直路,叫高原街,走十來分鐘,就到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澳門沒幽靜的地方了,但按這條路線漫步,起碼少吸一點廢氣;到了牌坊,時近黃昏,暮色將至,大陸鴨仔團人潮漸退,適宜拍照,也容易留下較好的印象。走下牌坊石階,沿大三巴街而下,不難找到議事亭前地,也就是大家慣稱的噴水池,這時候,該肚餓了,「蔡瀾美食坊」這個月二十五日開幕,食坊也在這個前地。晚飯後,繞過郵政局,走不遠就是葡京,再走不遠,就是背海觀音像前那一溜酒吧,喝幾杯黃湯,在門前招招手,就有車載你到碼頭回香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