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勿做喉舌 - 李怡

李怡專欄:勿做喉舌 - 李怡

港台的角色,繼續受到掌政治權力者的議論。繼人大常委曾憲梓說,港台作為政府的電台,應宣傳及推廣政府政策之後,另一人大代表鄔維庸又說,港台作為公營機構,應主力宣傳政府政策,而不應「造成群眾壓力迫使政府就範」。
這兩位被李八方稱之為另類「香港孖寶」的人物,所反映的當然不是他們個人的意見,而是自回歸後,北京對香港電台一以貫之的看法。回歸早年,政協常委徐四民就針對港台《頭條新聞》的嘻笑怒罵,放過大砲。其後又因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鄭安國在港台為「兩國論」作解釋,導致當時的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表示,鄭安國只適宜就旅遊、經濟事務發表意見。董伯後來又公開批評港台節目「低趣味」。港台的受壓,有迹可尋。新特首曾蔭權上場,領會上意,強調港台應為政府推銷政策;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提出港台宜製作「小眾節目」……。種種發展,都傾向於把港台變身為政府喉舌,壓縮它對「大眾」的政治影響。
倘若港台做了政府的宣傳喉舌,會有甚麼後果?後果只是當權者因聽不到批評聲音而自我陶醉罷了,港台本身的公信力就會直線下降。世界上最缺乏公信力的傳媒是甚麼?不就是專權政治下作為官方宣傳喉舌的官方傳媒嗎?在專權政治之下,老百姓甚至往往要從反面去理解官方的宣傳語言。宣傳不僅全無公信力,而且往往產生反效果。
毫無疑問,世界上很少人喜歡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然而,只有批評才能使人進步,因此要追求進步,就一定要容納批評意見。記得英國與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開戰的時候,英國公營的BBC電台竟然訪問阿根廷當時的軍事強人,引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不滿,並對BBC的做法公然指摘。然而,BBC認為,即使是戰爭時期,敵方首腦的意見還是應該公開給國人知道,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應支持國家參戰。

多年前,當徐大砲公開指摘香港電台「陰陽怪氣」時,當時的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曾在一個場合表示(大意):政府掌管的事務這麼多,總難免會有缺失,政府對各個部門的監管是絕對不足夠的,因此需要傳媒對政府各部門進行監督,予以揭露,提醒政府去發現問題,尋找缺失,改正錯誤。
陳太的態度,實是對政府及對自己的施政有信心的表現。到後來董建華氣惱地罵《頭條新聞》「低趣味」,表現出來的就是沒有信心,因而害怕批評。
在曾特首、曾局長及「香港孖寶」向港台施壓的情勢下,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也加入了戰團。他點名批評港台電視節目《特區八年》,在講及教育改革時,有些地方出錯,「未夠專業」,「我們感到少少遺憾」。
實際上,節目只是在訪問一些家長、教師及學生時,提及教改對他們構成壓力,這只是觀點的不同,不存在「資料蒐集出錯」。而即使是資料上有錯,從言論自由的角度來看,既要鼓勵人民就公共政策進行討論,就應該容許可以出錯的空間。因為傳媒或提出批評意見者,未必對公共政策全面掌握。若要他們保證完全無錯才可以提出批評,那無疑就是要所有的人閉嘴。
更重要的,是無論傳媒作怎樣的批評,都沒有權力去實際改變政策。真正有權力去施政及改變政策的,是建制內的行政或立法機關。回想前年就二十三條立法的辯論,當時整個社會、絕大部份的傳媒都批評倉卒立法,以至逾五十萬人上街,但真正能阻止立法的,只是立法會中支持立法的鐵票起了變化。因此,傳媒的聲音再大,也不是真正有權者。
香港獨立的、不受政商勢力干預的傳媒,已愈來愈少了。沒有獨立輿論的監督,香港的自由、法治就會走向沉淪。因此,我們寄望港台能堅守獨立輿論的傳統,香港市民也要支持港台不受蠶食,不要淪落成為政府的宣傳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