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十二月,前特首董建華在香港總商會舉辦的商業高峯會上致辭說:「中國與世界各地之間的貿易日增,因此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機會,可提供實質的中介服務,居中協助發展貿易。香港具有各方面獨特的優越條件,有能力處理這些工作,擔當物流中心的角色。」
的確,從特區政府成立之日起,把香港打造成一個全球性物流中心老早是政府議事日程上的項目。政府盤算的是特區既然擁有世界一級的物流基建,比如優良的道路網和傲視全球的國際機場,本地物流業當然可以從中國貿易的持續增長中分得一杯羹。董先生說的那番話正是這樣的考量。
關鍵是要捕捉中國發展帶來的商機,光有完善的物流基建設施並不夠,特區政府還須制訂出一套相應的政策或者至少檢討一下現行關於物流行業的政策,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這樣才能應付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
可惜特區政府並沒有這樣做。以航空業為例,政府的政策向來受既得利益者的支配,本港航權的開放從而步伐緩慢,個中代價已然漸漸浮現出來了。
全球最大速遞運輸公司聯邦快遞(FedEx)前天宣布將在廣州白雲機場建立地區貨物轉運中心,投資額高達一億五千萬美元。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施偉德(F.Smith)更直言,選址在廣州白雲機場而不在香港,那是因為在特區目前的航權限制下,根本不可能在香港設立地區航運中心。
那真是暮鼓晨鐘了:香港不盡快全面檢討物流行業的政策,像聯邦快遞那樣選擇特區以外的地方作物流基地的舉措還會再有,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