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裁決能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 - 盧峯

蘋論:裁決能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 - 盧峯

歷時三年的公務員減薪訴訟昨天終於畫上一個句號。終審法院五名法官一致裁定特區政府透過立法削減公務員薪酬並沒有違反《基本法》保障公務員待遇及制度的條文。換言之,即使還有個別公務員或公務員團體對減薪措施有不滿,他們也難以再透過法院、透過司法程序推翻有關決定。我們對終審法院的裁決表示歡迎及支持,因為有關裁決不單妥善及合情合理的解決了一個重要的公共政策問題,更反映香港的司法體系完全可以透過確當程序、透過實事求是的解釋《基本法》處理具爭議性的問題。
毫無疑問,公務員減薪是非常重大的公共政策轉變。過去數十年來由於香港經濟持續向上,公務員薪酬向上調整幾乎已成慣例,不少公務員及公務員團體甚至誤以為公務員的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甚至以為減薪是不可能的事。可現在終審法院的裁決表明,《基本法》雖然保障公務員的薪酬待遇不低於九七年七月一日前,但公務員絕不是甚麼特權分子,他們的薪酬絕不是只能升不能降的,而是應該跟社會上其他上班族的薪酬一樣可升可降的。我們相信,這樣的裁決對消除部份公務員及公務員團體的不切實際期望、對消除有關公務員薪酬的爭議是很有幫助的。

更重要的是,終審法院的裁決顯示香港的最高司法機構能夠以實事求是、能夠以宏觀的角度來詮釋《基本法》。事實上公務員的薪酬問題既涉及政府跟公務員的合約關係,也涉及公務員的制度及傳統,更牽涉重大的公共政策及龐大的公共開支。若果終審法院不充份考慮這些不同的角度,又或像上訴庭那樣把焦點放在政府跟公務員的合約關係上,那便會對《基本法》有關保障公務員待遇及制度的條文作出僵化及狹窄的解釋,令政府的公務員政策及制度完全失去彈性、完全無法因應社會經濟情況轉變而作出調整。
幸好終審法院在處理今次訴訟、在詮釋《基本法》條文時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出發,不僅考慮到合約法的觀點,也考慮到立法權與公務員合約的關係及政府如何管理公共政策等問題。正是在這樣宏觀及周詳的考慮下,終審法院才能得出合情合理的裁決、才能既確立《基本法》對公務員待遇的保障,又讓政府有一定的彈性及空間因應社會經濟情況調整公務員制度及政策。
應該看到,任何憲法包括《基本法》都不可能巨細無遺的列明甚麼能做、甚麼不能做,很多具體的政策或事件是否違憲便得由法院作詮釋。若果法院以僵化或狹窄的方式詮釋憲法,憲法便會成為社會的「緊箍咒」,限制了社會的發展。顯然,香港的終審法院並沒有犯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