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火上加油

中美關係火上加油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高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已經成為華盛頓最熱門的外交話題之一。美國許多政要已就這一事件發表了許多談話,數百國會眾議員投票支持一項要求行政當局不批准這一收購行動的議案(雖然該議案並沒有實質意義)。國會將就這一事件進行聽證會。連布殊總統本人也已對中海油收購優尼科表示了他的立場(暫不介入)。

裴敏欣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為甚麼一家中國公司收購一家美國公司會在美國政界引起罕見的反應呢?美國的公司經常被外國公司收購,這類商業交易一般很少受人注意。外國公司(包括外國的國有或國控企業)也收購過美國的能源公司。比如,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國有企業幾年前收購了美國的煉油廠和汽油公司,但華盛頓的政要根本不在乎。
另外,儘管反對優尼科被中海油收購的最主要的理由是這將危害美國的國家和能源安全,但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優尼科是一間普通石油公司,沒有可用於軍事的高科技。優尼科的百分之七十的產量都在亞洲,因此它對美國的能源供應的影響微乎其微(大約是百分之一左右)。
然而,儘管對收購計劃持反對態度的人士所提的理由不值一駁,令人費解的是,這些人仍不顧事實而堅持他們的立場。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些人背後,有十分強大的政治勢力和利益團體。這一勢力既包括傳統的對華右翼鷹派,又有代表勞工團體的左派。只要這一在九十年代形成的反華政治聯盟團結一致反對中海油收購優尼科,這筆商業交易將不可避免地被政治化。

在戰略層面上,中海油對優尼科的收購也暴露了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雖然自從克林頓政府開始對華「交往」以來,美國的中國政策的主軸是合作,但隨着中國實力不斷增加,美國對華的戰略擔憂也更強烈。
不幸的是,在中美關係正處極複雜和微妙時,鷹派人掌握了美國行政和國會部門的重要權力機關,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亨特,都是典型的對華強硬派。這樣,每當中美關係出現摩擦時,美國的鷹派就可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資源來開拓「中國威脅論」的市場。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當然不是例外。
這次中海油對優尼科的收購能在美國各界引起罕見的震盪,除了鷹派的炒作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第一,中國的崛起已經開始觸及美國的核心利益。過去,中國的崛起只是一種所謂的「將來式」──當人們談及中國的崛起時,一般指的是十年或二十年後的中國。但在過去三、四年中,正當美國將注意力集中在「反恐」和伊拉克時,中國迅速發展,對全球的影響力日增,尤其是在能源和原材料領域。
由於中國的需求,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急劇上升。為了保證能得到這些關鍵資源,中國政府,包括國有大公司,開始實施全面開拓來源的戰略。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一戰略的實施將觸及其核心利益。從美國傳統的拉美後院到地緣政治極為敏感的中東地區,中國的任何舉動都會被華盛頓的許多人看成是侵蝕美國的勢力範圍。

第二,中國在應付美國對華的戰略防範時,經常忽視「小事鑄大錯」這一原理。華盛頓判斷北京的長期戰略意圖時,往往以中國政府在一系列「小事」上的行為來衡量其戰略目標。因此,一連串本來互不相干的事件,一旦被結合起來看,就會被認為是某種「大戰略」和「陰謀論」的體現。
但是,因為中國政府本身是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其中還包括多元的利益團體和部門,因此,北京並不能在和美國打交道時,保持這些利益團體和部門的一致行動。一旦這些團體和部門的舉動危害到中美關係,華盛頓總是把責任歸咎於北京政府。
可是,隨着中國對外開放和中國各類公司「走出去」的戰略的實施,像中海油這類事件只會愈來愈多,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猜疑也將愈來愈強烈。
如果中海油能順利收購優尼科,中國政府因此而得到的戰略收穫將遠遠超過中海油自己的商業利益,因為這將表明華盛頓不顧國內強大的政治阻力,而繼續對華進行戰略交往。但是,如果這種政治阻力使中海油的努力泡湯,北京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一方面用更現實的眼光來看待中美關係,另一方面盡更大的努力來避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