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鄧小平一句話,二十年間在神州大地上造就了數以千計的千萬富翁,但全國貧富懸殊問題和社會矛盾卻日益嚴峻。內地民主黨派「民盟」近日暗批,內地新興富豪缺乏道義和良心的自省,「發財唔立品」,對全國超過一億貧困人口的捐助嚴重不足。該黨倡議制訂慈善事業法,並呼籲政府將社會救濟及福利職能,轉移給慈善組織以吸引更多捐款,造福社會。
過去一年以來,內地因徵用農地、環境破壞等觸發的大規模警民衝突時有發生,死傷動輒多達數百人,社會矛盾日益嚴峻。為加強慈善組織化解社會矛盾的功能,「民盟」中央的政協委員日前在全國政協常委會上稱,目前全國農村及城鎮失業下崗的貧困人口共約六千萬,加上殘疾人士、災民等,需要社會救助的人口超過一億三千萬人。
蓋茨豪捐有富人道義
不過,中國「先富起來的人」對社會的回報卻不盡如人意。全國上榜的一百三十五名慈善家,去年共計捐款約一億一千七百萬美元。相反,美國排在前五十名的慈善家過去四年平均每年捐款一百六十二億美元,其中微軟主席蓋茨其間共捐款二百三十億美元,相當於他淨資產的五成四。
「民盟」中央在政協提案中指出,中國富豪捐款這麼少,除了經濟實力外,也有觀念和機制的問題。提案指出,中國慈善事業機制的建立,既需要富人的道義和良心的自省,也需要政府從各個層面的鼓勵。
「民盟」中央稱,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救濟和福利長期由政府負擔,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落後,中國現有的慈善公益組織只有約一百個,他們所掌握的資金總額不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零點一,他們所能動員的社會資源極少。
讓民間慈善事業成長
該黨建議盡快頒布《慈善事業條例》,規範慈善事業的性質、地位和原則。為此,該民主黨派又作出四點建議,首先要明確慈善機構的行為準則,接受捐贈和救助行動必須公開透明,合理合法;其次,當局應在政策上利用稅收槓桿,對慈善公益捐贈減免稅收,讓慈善事業茁壯成長。此外,當局還應考慮開徵遺產稅、利得稅等,以鼓勵富人積極捐款。最後,政府還應將社會救濟和福利等職能,逐步轉移給慈善組織,擴大其社會功能。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