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月連場暴雨令本港蚊患日趨嚴重,食物環境衞生署發現登革熱病媒白紋伊蚊更趨活躍,大埔北、粉嶺及上環蚊患最嚴重,而大埔醫院、那打素醫院及瑪嘉烈醫院都受蚊患威脅;食環署又在多個地區,包括觀塘、屯門及葵青等發現致命日本腦炎的病媒三帶喙庫蚊。 記者:麥志榮
食環署公布六月份的誘蚊產卵器指數為百分之十三點二,比五月份的百分之九點九上升了三成;在地區層面,二十個地區的誘蚊產卵器指數超過百分之十,其中有九個地區的指數更進入百分之二十至四十的警戒範圍。
九個地區分別為大埔北達百分之三十九點二、粉嶺達百分之三十八點九、上環達百分之三十二點一、元崗達百分之三十點四、荔景達百分之三十點二、堅尼地城達百分之二十六點九、元朗市中心達百分之二十六點五、上水達百分之二十六點四及深水埗東達百分之二十四點五。
建議改用固體滅蚊藥
食環署資料又顯示,大埔北蚊患黑點包括富善邨一帶。大埔區議員關永業說,較早前曾到完善公園巡視,一掀開水渠蓋即有一大群蚊子飛出來,一手拍死了幾隻白紋伊蚊。他們認為食環署噴的滅蚊油易被雨水沖走,已建議改用固體的滅蚊藥。
大埔醫院、那打素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的蚊患也較嚴重,三間醫院的發言人都稱,已加強滅蚊工作,包括在醫院內設置滅蚊機及加強巡查積水等。
此外,食環署顧問醫生何玉賢表示,近期在南區、觀塘、屯門、西貢、葵青、元朗及大嶼山均收集到可傳播日本腦炎的三帶喙庫蚊的成蚊樣本,而在將軍澳及貝澳則發現其幼蟲,但經化驗的樣本並未有發現日本腦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