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我相信我們這類四十世代,小學時念英文課本,大都有讀過一個《石頭湯》的故事,但最近與很多二十以及三十世代談起,他們大都面面相覷,所以在這裏不厭其煩再說一遍:
一天一個生性「孤寒」的家庭煮婦,聽見家裏有人拍門。走去一看,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家站在門前,心裏便大起戒心,慎防這個老乞丐來討飯吃,令自己要蝕底,於是面容繃緊,隨時準備斬釘截鐵地說家裏甚麼都沒有,堅決「sayno」。怎料這位老人家卻機巧的說,他確實是十分肚餓,但只要弄一頓「石頭湯」,他便可以解決「肚皮」問題,而石頭他早已準備好,只要這位煮婦借出一鑊開水,以及一堆柴火便可以。
婦人雖然生性「孤寒」,但眼見只是區區一點小東西,於是便戒心大減,勉為其難幫個小忙。當老人家進了屋,燒了一鑊開水之後,他便把石頭放進開水裏,煞有介事地以湯勺慢慢攪拌起來,他更問婦人是否開始聞到湯的香味,並邀請她一起用餐。
站在一旁默默注視的那位煮婦,因為也着實開始肚餓了,不禁吞了吞口水。老人家又說,如果能再加進一些胡蘿蔔,湯便會更加鮮味了,婦人半信半疑地放上了一棵胡蘿蔔,果然湯的香味更濃了。老人家又說,如果能再加進一些粟米,湯味更會配合得天衣無縫,婦人再次中計。就是這樣,老人家反覆運用同一個秘訣,最後騙來了更多的蔬菜甚至肉片作為他的晚餐,婦人最初的防線在迷糊中消失。
這種所謂「石頭湯」策略,後來被廣泛應用在談判和政治策略之中。它的道理十分簡單,如果你一開始「獅子開大口」,敵人勢必大起戒心,如刺蝟般豎起滿身刺,與你寸土必爭,鬥個你死我活。但相反,如果逐次「陰啲陰啲」,敵人就容易戒心大減,鬆懈下來;因為每次要妥協的,看來都像微不足道,所以你大多不會太過計較,更易作出妥協。但就是這樣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防線最後竟然潰不成軍。
美國二次大戰名將「鐵血將軍」巴頓,也把同一套引入他的戰術當中。每次要發動大進攻,開始前他只會把小量偵察兵投入戰線當中,讓敵人掉以輕心,後來才逐步層層「加碼」,最後一舉破敵。
經過「商台淪陷」後,公眾對電台一舉一動都十分敏感,神經繃得很緊,政府要硬來的代價一定十分大。但是如果找來轉播賽馬這個大家最易有意見的「HCF」(最大公因數),由長官意志來決定停播,公眾的回響一定可以減至最低,但一旦堤壩開了一個缺口,那怕最初只是小小一個孔,最終江河決堤的機會便大大增加。公眾和港台員工的戒心、鬥志和耐性,也會慢慢在一個磨人的過程中耗掉。
究竟政府是否正以「石頭湯」的策略來整治港台?大家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