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患難 - 吳靄儀

共患難 - 吳靄儀

從倫敦乘火車到劍橋有兩條路線,一是從利物浦街車站出發,一是從英皇十字出發。我習慣了用英皇十字,因為車程較快,但上次在倫敦,就專程繞到利物浦街車站,看到原來這一帶翻新了,成為外國遊客的滙集站,十分熱鬧。不料這兩個這麼中心的地區,竟一同受到恐怖分子的炸彈襲擊,令人為下手的兇徒的冷血和殘暴感到深深憤怒。

倫敦人在患難中流露了這個古老文化的沉毅和驕傲:決不低頭,當沒事的那樣,堅持照常過活。英國人愛低調,不喜歡英雄主義的色彩,形容勇敢個性寧願說是"plucky",一種對付惡人和逆境不退讓的倔強態度。這時候,英國皇室發揮了傳統的作用,以身作則,展示國民的精神。英女皇走到英皇十字獻花哀悼死難者,到醫院慰問傷者,嘉許醫務人員。平民百姓領她的情,不因為她是女皇,而是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她曾經和他們在最黑暗的時候共患難。翻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新聞圖片,你會看到倫敦被炸成一片瓦礫場所,當時的伊利沙白公主,就在瓦礫之中,跟人民站在一起。面對危險而不逃跑,跟平民百姓在困難中並肩作戰,那是皇室的家教。平日大可逸樂浮華,到危難之際就要公開露面,與人民同甘共苦。我想起記述滑鐵盧戰役的史家,敍述威靈頓公爵的行蹤說,哪裏戰情最激烈,哪裏就看到他。這是老式的規條:越是身份尊貴的人,就越須有置生死於度外的氣度。
今年夏天,我早已計劃了到倫敦小住,從英皇十字乘火車到劍橋訪友是原定路程。到時一定能夠更深領會這個文明大都在災難陰霾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