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深遠的中俄邊界協定正式確認及實施後,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莫斯科,與普京舉行一年一度的峯會,下月兩國還會舉行聯合軍演。兩國關係似已走出因俄羅斯遲遲不肯落實石油輸華管道而出現的陰霾,但中俄關係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若要建立真正的「戰略夥伴」關係,難矣!
雖然中俄兩國領導人都有很強烈的願望提升兩國關係,但是,決定兩國關係長遠走向的關鍵,並非這些主觀因素,而是兩國的戰略位置和地緣政治。中俄不僅是鄰國,還是地區大國,在地緣政治上有着天然的競爭關係,爭奪在地區事務的話事權、主導權。
在這個競爭過程中,國家實力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關係,才是決定中俄在競爭中孰優孰劣、孰勝孰負。換言之,中俄爭相拉攏美國,讓美國經常在中俄之間扮演「關鍵先生」的角色。當然,當美、俄對抗時也要拉攏中國。因此,中俄與美國之間有着錯綜複雜的關係,姑且稱之為「大三角」關係。
國人不必對俄太多情
過去三十年,中俄美之間的互動,就處於這種「大三角」關係網中。六十年代末中蘇交惡,毛澤東秘密拉攏美國,聯手對付蘇聯,紓緩北方的軍事壓力;八十年代,鄧小平進一步親近西方,迫使蘇共在戰略上走向死胡同,與西方和解成為蘇聯的唯一選擇;當葉利欽改革受挫、西方拒絕施以援手後,俄國立即全力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大幅增加對中國軍售。因此,美國是決定中俄關係的重要因素。
過去十多年俄國國力不振,國際影響力不斷萎縮,其失去的地盤基本上被中、美瓜分。很多原本依附於前蘇聯的第三世界國家,非常抗拒西方,當俄羅斯無法向這些國家提供足夠的援助時,崛起的中國自然取而代之,從伊朗、蒙古、哈薩克到尼日利亞,都是如此。日後俄羅斯如何重奪這些失去的地盤呢?
因此,中國人在中俄關係上不應注入過多的感情,不要以中俄關係改善而喜,更不必因中俄關係轉差而悲,而應視之為中國崛起路上的一張牌,打好這張牌可減省很多麻煩,只此而已!切記,俄羅斯在地緣政治和戰略上,是中國的天然對手。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