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停播賽馬事件,引起社會輿論對特首曾蔭權誠信的質疑。曾蔭權在已知港台將停播賽馬的情況下,六月時仍假惺惺地表示他不喜歡港台播賽馬,他為甚麼不直接把自己所知告訴公眾?為甚麼把停播賽馬說成他自己的意見?他的這種做作,懷有甚麼政治目的?
作為從政者(他自稱的Politician,從政者也許是較中性的譯法),我們對他有甚麼期待?
上周三,台灣《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當特首又如何?》的文章,作者胡晴舫是台灣頗為有名的文化評論者,近年似居於香港。她文筆很好,觀察也往往很獨到。
在這篇文章中,她認為曾蔭權從英式的常務官擢升為特首,不是因為他的治港理想,不是因為他有耀眼才華或領袖氣質,而只因他在政府部門待的時間夠久。對他來說,爬到這個位子簡直不可思議,已經屬最高成就,因此有點得意忘形地吹口哨,而不是嚴肅謹慎地思考獲得這個機會應做些甚麼事,應該如何用自己的職權創建更高的成就。
胡晴舫認為,中華社會強調十年苦讀,爭取功名,從來不強調拿了功名以後要作甚麼。實際上,當了特首,不應是旅途的終結,而應是旅程的開始。換句話說,就是獲得職權之後,才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才可以造福社會。
胡女士把她對英國政務官與常務官的分野,套在香港殖民地的時代,略有誤差。香港過去的高官,雖屬公務員,也獨立於政黨之外,但長期來卻受到港英政府的政務官的培訓。尤其是二十年前中英開始為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以來,香港高官更多關涉政治。
但曾蔭權確是與董建華不同。他把在政府任職當成他終生的志業。而董的終生志業,則是做生意。在香港當上特首,對董來說,也是一種生意。不久前,香港有報道指稱,董家族過去十年,在上海的地產收益高達二十億元。這實在與他擔任香港特首從而取得上海優質地皮有關。
董任特首期間,倒是並沒有把這職位當成旅途的終結,而是要創建更大的成就,但他的「創建」卻處處迎合北京的意願。他一開始就懷有大志,要在香港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廢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釋法以破壞香港法治,提出建這個那個中心,甚麼甚麼港,提出母語教學,搞公務員改革……把香港原有的管治機制任意摧殘,最後更堅持為他稱之為「天經地義」的二十三條立法,直接損及香港自由、法治的根基。香港人忍無可忍了,終於在前年開始爆發一波接一波的抗議活動,要求董下台。
曾上台後,有回復舊觀之意。若大致上返回原來港英時代的管治機制,那麼或可將「建華之亂」予以撥亂反正。香港市民不希望也不期待曾特首在任內成就甚麼大事業,只望他不要像「建華之亂」那樣把原有較好的機制肆意踐踏就好了。香港人已厭倦了大有為政府,也對中國內地幾十年來被「大有為」、「大計劃」所折騰有深刻印象。香港人但求在穩定堅固的法律保障之下,讓他們安居樂業,各顯神通,安享家園之樂。
香港目前面臨的局面,有點像鄧小平、胡耀邦在文革後的撥亂反正。只不過,香港過去的根基較好,「建華之亂」的破壞還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曾特首即使能使香港撥亂反正,卻不是長久之計。鑑於「建華之亂」最後威脅到香港固有的自由法治基礎,因此長久之計應是建立一個更好的最高權力轉移機制。
鄧胡當年的撥亂反正,就因為沒有進行政治改革,因此帶來連綿不絕的後患。曾特首若把他的職權,當作旅程的開始,那麼他要成就的事業恐怕只有一樣,就是建立一個有廣泛民意基礎的,特首與立法會的權力轉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