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活
民主動力執委
今年七一大遊行,人數只有二萬一千人,其實大會沒有計算在中途加入或中途離開之遊行人士,相信全部有份參與遊行的人數約三萬。雖然人數遠比過去兩年減少,但遊行氣氛及參與者之投入及熱切,絕對是世界級的大型人民自發性遊行,乃香港難得的大規模政治性之社會行動。
如果港府及中央政府以為今年遊行人數大減,便以為市民已很滿意本港之政治社會狀況,便大錯特錯。而且,遊行主題為「爭取全面普選,反對官商勾結」,二萬多名市民願意在天氣不穩定下抽出時間遊行兩個多小時,可見民怨仍然存在,政府若不積極回應市民普選之要求,社會將繼續分裂和不滿。
自回歸以來,香港不但在經濟表現方面較前差勁,在言論自由,市民之參與空間等方面亦大不如前,以致生活素質每下愈況,窮者更窮,打工仔工作保障更差,辦學團體的自主空間愈來愈細,政府運行透明度低(例如西九龍發展),兩個完全民選的市政局被取消、區議會再次加入委任議員……幾乎每項政策措施皆逆民主潮流。正因上行下效,政府麻木不仁,私人機構對僱員也盡量剝削;政府專橫及不顧民意,私人機構也懶理社會利益,近日商台炒黃毓民事件是一例子。
商台不顧社會輿論,甚至不計較失去受市民極歡迎之節目,甘冒收聽率大幅下跌之險,也要辭掉名嘴,皆因話事人民主氣質薄弱,不能容納不同意見及批評。可見以言論大膽及發出不同聲音為號召的商業電台已大不如前;香港大氣候隨着政府之作風已大不如前。
要切實解決香港問題,要真正為市民着想,要真實地回應市民訴求,要長遠地及安穩地管理香港,不能只是所謂搞好經濟,政治不穩欠缺自由缺乏保障,如何能搞好經濟?
最佳最實際最有效之方法,是有決心有誠意推進民主,讓市民有參與權,有投票權,有決策權。這樣通過選舉、議會、自由討論、詢諮等民主方式來處理社會不同意見不同利益等,大家更齊心,更融和,更有歸屬感,更積極投入合力建設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