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香港大學地理系的教授計算過,在香港每投資一元港幣搞綠化,得到的經濟效益將會是十元。
這十倍的經濟效益,在於搞好綠化遍植大樹之後,減低了城市的溫度,省卻了冷氣和醫療開支。
綠化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香港是個功利社會,要說明甚麼問題,也只有在這方面動動腦筋,找個說法,人們也容易明白,「哦,有着數噃!」希望這樣可以鼓動一些人心,特別是甚麼整天叫嚷環境保護的高官們的心。
樹人要百年,樹木只要幾年。幾年前,我家樓下馬路邊上種了三棵石栗樹(很奇怪,一條馬路,就在十來米長度的地方植三棵樹,這種零七八碎的「綠化」,大概也是香港特色)。三棵樹細細小小,弱不禁風,要用鐵條圍成圈,用繩四面拉着,才站得穩。然後,日月雨露之中,小樹日長夜大,眼見着竄高粗壯,不消三年,從露台上望出去,就像馬路上頂上了三把大傘一樣,青綠一片,有風的日子,它們率先報訊,嘩嘩直響。大雨的時候,雨點從天上瀉下來,在樹葉上打水花,交織出一片白濛濛的水氣。就這三棵樹的風景,有時都讓人得到了一個清涼世界。
一些從小地方來的人跟我說,香港馬路上甚麼都有了,就是沒有樹。沒有樹,路上就沒有遮蔭之處,沒有陣陣涼風,兩旁櫥窗五光十色,反倒加重了人的浮躁。走在香港街上,人也就特別機械化,都像上了發條一樣,匆匆忙忙,甚麼都有了,就缺悠閒。
董建華還在台上的時候,我就說過你老人家沒有建樹,不如多種點樹。種了樹,多少年後,人們走在樹蔭涼風之下,總會念你的好處。可惜,這個被祖上庇蔭慣了的人,竟不明白這個道理,失去了唯一一個留下好名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