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老父十多歲隻身從鄉下來港碰運氣,以養活在鄉下的家人。在港舉目無親,亦沒有政府或鄉間家人的任何幫助,僅憑自己個人的不懈努力,老父最終在這裏開展了自己的事業,並藉此養活我們和鄉下的家人。
假若當時鄉間的家人不需要爸爸給錢養家,反過來還定時給老父送來生活費用,你猜情況會如何?答案是老爸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問題出在甚麼地方?缺乏誘因。既然能以源源不絕從鄉下送來的經濟支持作靠山,老父又何須靠自己的努力打天下。
剛舉行的八國峯會(G8),當中的一個討論議題,是商討工業國應撥出更多資源,援助非洲貧窮國家。透過發達國家的外援來幫助落後國家發展這概念,興起於二戰後。打從那時起,每年經濟援助的金額不斷增加,由幾百萬美元一直提高至九○年代的五百億美元。
當時的想法是,落後國家資本不足,故沒有能力進行如修橋築路般的投資,經濟發展因而缺乏基礎。有了經濟援助,窮國便有望解決資金不足的局限,進行經濟起飛所必須的投資。當窮國經濟藉此發展起來時,這些國家便能自力更生,毋須繼續依賴外來經濟援助。
當時發展經濟學家沒考慮到,只要外來的經濟援助一天存在,窮國便沒誘因走那自力更生的發展之路,理由跟上述老父的故事一樣。
經濟援助的效果如何?拿非洲的贊比亞(Zambia)作例子吧。經濟學家曾估算,假若該國把自一九六○年以來獲得的援助資金都用在有助經濟增長的投資上,到九○年代初,該國的個人國內生產總值應達二萬美元。結果呢?在九○年代初,個人國內生產總值在五百美元左右徘徊,比一九六○年時還低!
可見經濟援助,也許可滿足發達國家民眾的善心,對扶助窮國發展的效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