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練乙錚《浮桴記》之二<br>所謂「正統」?所謂「主流」?

--讀練乙錚《浮桴記》之二
所謂「正統」?所謂「主流」?

司徒華

練乙錚惋惜和慨嘆:正統左派未能晉身主流。何謂「正統」、「主流」?果真如此?
按《浮桴記》的上文下理,大抵是指:老愛國、傳統左派,如回歸前工聯會、教聯會或隱蔽的左派組織骨幹,被排除在特區政府權力核心之外。這是與一些忽然愛國、投機愛國、投資愛國的新貴,相對而言。
國內幹部,有離休與退休之分,以四九年參加工作為界線,前者待遇優於後者。這大有「論功行賞」的意味,在特區難道對參與公職也來搞這一套?
在鬧革命和建國初期,中共以理想、階級、愛國的旗幟,的確吸引結集了不少人。時至如今,這些人已分化為好幾類了:一、如尚健在,垂垂老矣,度着殘年。二、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幻滅,感到受騙,退出江湖,獨善其身去了。三、吸取歷史教訓,「第一種忠誠」變為「第二種忠誠」,走另一條堅持理想做一個真正愛國者的道路。四、因「正統」而得到名利,失去理想和熱誠,消沉、墮落、腐化了。五、尚未得到名利,藉「正統」去繼續追逐而已經沒有理想。

練「從七十年代初就結識不少正統左派朋友」,看看他們是否已有了這樣的分化呢?其中有多少是屬於前三類的,有多少是屬於後兩類的呢?
在這五類之外而未分化的,大多有這樣的特點: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二、生活圈子很窄,左派圈子以外的人情世故不懂和朋友不多;三、仍是左派傳統的那一套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終難改。
正統左派,還有一些甚麼人才可晉身而未能晉身特區權力核心的呢?其實,已晉身的已很有一些,如梁愛詩、梁錦松、曾鈺成、鄭耀棠、譚耀宗、程介明、戴希立、吳清輝、黃玉山、葉國華、鍾瑞明、曾德成等等。當然,上述分化了出來的前三類人,都不在其中。
在回歸初期,為了包裝以穩定人心,以免市民反彈、外商戒心,才抑制住不讓正統左派蜂擁而入掌握核心權力而已。現在,環視一下,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可勝任而讓其進入的。否則,練乙錚所反覆批評的極左路線,是否變得更嚴重呢?
他也可以算是半個正統左派而晉身了半權力核心,六年來的感受又怎樣呢?看來,他將會成為分化了出來的第二或第三類人。他已有了切身的體驗,怎還有如此的惋惜和慨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盲點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