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信貸資料失竊 錢作怪

理財智慧:信貸資料失竊 錢作怪

早前美國1家信用卡數據處理中心出現問題,數以千萬計客戶信用卡資料有可能被人盜用,而這情況對那些曾在美國簽帳消費的人士影響尤大。
事件的發生,其實可以避免。因為數據處理中心不應該儲存那麼多已經處理的數據,而發生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有關公司希望用有關數據進行研究。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擁有那些交易資料,究竟可以做些甚麼研究?大家可能沒有頭緒。但是對於念商科,特別是市場學碩士課程的朋友,便有可能聽過「數據開採」(DataMining)這個科目。
信用卡數據處理中心的資料達數千萬筆以上,單看數字,根本不能準確掌握甚麼資訊。但經過處理的數據,便能獲取資訊。例如利用簡單的統計學,計算出不同公司、不同客戶、不同國籍及不同年齡的人士平均簽帳額,以及他們每月的簽帳模式等,便能方便公司去制訂經營策略。
「數據開採」方式,是通過統計及數學,利用電腦去分析數據,找尋數據之中所隱藏的資訊。而這些經過處理的資訊,可以方便企業作出商業決策。例如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某種商品消費人士,是否又有共同特點?
只要企業能掌握這些資料,便能夠作出針對性的宣傳及推廣,從而提升生意額。因此,企業願意花錢去得到這些資訊。數據處理中心可能把資料留待研究,作為日後提供顧問服務之用。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發生資料失竊的原因之一,又是與錢有關。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