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條vs手打 - 陳也

藤條vs手打 - 陳也

「要買藤條了。」管理家裏的小霸王十四個月,已經被迫成老手的老公這樣說。
我雖然是一家之煮,藤條燜豬肉這一味,不是我的強項,對這樣的提議,猶豫不決。
體罰孩子的時代,不是已經過去了嗎?我比較異常,在打打罵罵家嘈屋閉的那個沒有扶貧與綜援的艱難成長歲月,竟然得到離奇的優待,從未領略過體罰的滋味。後來曾經問媽媽,為甚麼沒打過我?她不置可否,推說是因為忙於搵食,無暇出手。
別人的孩子搗蛋,以前會說,是家教出問題。到自己終於做了「家教掌門人」後,才知道無論怎樣苦讀精研,家教不是會考英文科,是很難出9A狀元的。家教沒有補習班,雖然家長有心終身學習,苦無持續進修的渠道。幾個同聲同氣的父母一邊喝着白酒一邊交流的,也不過是趣致的湊仔心得,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己也是摸着石頭過河,身水身汗,還能怎麼教?教人?更加不敢亂來。子不教、父之過,嗯,別以為可以推卸責任。慈母多敗兒,男女有份,扯平。
回到藤條的存在話題上,我的心理狀況推使我說:「好像已經沒見過藤條有得賣。」在7-11便利店沒得賣的東西,證明非日常必需,早應該報廢,當六十年代古董,擺在歷史博物館的模擬公屋單位,展覽一下就算。「用手打行了吧。」噢,我不是專唱反調,不過覺得,手打孩子,不如手打稻庭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