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七一啟示 - 李怡

李怡專欄:七一啟示 - 李怡

七一遊行後,筆者一直在思考着今年七一帶給香港市民甚麼啟示?想了差不多十天,現在寫出來,希望還不算太晚。
七一的遊行人數,與過去兩年相比,大為減少。更讓民主派及關心香港民主前途的市民氣餒的是,上年的慶回歸巡遊的人數竟比下午的七一遊行更多。
親中報紙與親中人士固然大為興奮,一些報紙的標題與專欄對民陣組織的七一遊行冷嘲熱諷,專責香港事務的國務委員唐家璇更是忍不住興奮心情,說七一遊行「規模人數愈來愈少,不得人心呀」。
另方面,民主派則互相抱怨之聲,或說民陣內激進派罔顧社會上對同志帶領隊伍的關注,使七一訴求的焦點模糊,也使不少過去兩年參與遊行的市民對這次遊行避之大吉,等等,民陣又急忙自辯。怎樣看七一遊行,與上午慶回歸巡遊的現象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看到的,是兩種遊行的性質有根本的差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上午的左派(親中共派)與下午的右派(反中共派)的對壘。那一個遊行人數較多,就意味哪方面的支持者較多,或哪方面較得人心。上午的巡遊,是左派有組織的政治表態活動,同中國大陸歷年官方組織的遊行一樣,都具有相同的官方色彩,更有學生表示是被迫參加的,若不去就會在學校「被罰」;此外,左派團體又在巡遊後宴請巡遊者,或以優惠價讓他們享用自助餐,參加巡遊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

下午的遊行,則完全是市民自發的,雖有團體及政治明星呼籲動員,參加者都完全不會得到任何政治或經濟利益。上午的巡遊是「慶祝」,下午的遊行是「訴求」。上午的人數再多,也掩蓋不了香港廣大市民對回歸不但欠缺熱情,而且回歸前後都懷有種種憂慮與不安。下午的遊行,則是市民真的有所訴求。過去兩年的訴求是清晰的,今年的訴求則是模糊的,或多樣的,缺乏焦點,但不管怎樣,仍是有訴求的遊行。
因此其次,我們要看到的是,人們或國際輿論談到七一遊行,談的都是下午的遊行,而不是上午的巡遊,即使上午的人數較多。特區政府發言人當天說,政府會認真聆聽和處理市民的訴求,無論遊行人數多少也會重視。政府發言人所指的當然是下午的遊行。
其三,不管參加上下午遊行的人數孰多孰少,若作民意調查就可以知道,市民熱情「慶回歸」的人所佔比例實在很少,而支持普選的市民,按歷次民調都不會少於60%。關心香港民主發展的人士實在不必氣餒。
其四,過去兩年的遊行,一次導致二十三條立法的無限期擱置,另一次就間接導致了董建華下台。遊行所造成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市民的任何訴求都不可能在一、兩次遊行中實現。這次正值曾特首上場,他的民望高企,民怨大減。民怨是市民上街的催化劑。民怨少了,上街人數自然就少。若這次再有五十萬人上街,那就不是為迫切的具體訴求而上街,變成是為上街而上街,這樣反而有損遊行的真正意義。
其五,遊行是市民實現訴求的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民陣召集人莊耀洸在七一前說,不出來遊行更沒有普選。這是錯誤的說法。推動普選還可以有其他手段。遊行是手段之一,但不要迷信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