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之外惡臭撲鼻,滾滾黑水不時泛起白色泡沫,這是陝西省潼關縣渭河入黃河口附近的景象。隨着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變成黑臭的「廢河」,「涇渭分明」(指渭河清、涇河濁)已成為歷史。
清者不清濁者更濁
史載「涇渭分明」位於陝西高陵縣馬家灣鄉陳家灘村,但兩河交滙口現在看過去黑漆漆一片。走下河灘,濃烈的惡臭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黃濁的涇河與黑臭的渭河在短短數十米內還能看到黑黃交滙的場景,再往下就只剩散發着刺鼻臭氣的渭河了。
三門峽庫區水文水資源局潼關水文站負責人表示,過去常說「涇渭分明」指的是渭清涇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場景長達數里。但如今兩條河流都被污染,實際上清濁早已不分明。而由於渭河污染非常嚴重成了「黑河」,渭河入黃河口處形成「黑黃分明」的新場景。
造紙業是污染罪魁
據沿河村民反映,造紙企業依然是渭河污染的重要來源。過往最多時曾有上千家造紙廠,後來經過政府多次整頓,剩下了二三百家,但紙廠仍與執法部門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繼續將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渭河支流小韋河已慘變排污渠。
新華網